如何建立人生的“旁观者”视角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如果他要写墓志铭,将是“这是一个高明的旁观者”。

旁观,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电影,每个人都是电影的主角。我们全然地投入其中,入戏太深就会被各种烦恼所困。所谓“旁观者清”,当我们试着从当下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坐到观众席上“冷眼旁观”,以客观、冷静、超脱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一切,就不会轻易陷入其中。既参与自己、体验自己,又保持旁观者的视角,不粘着于自己。

所以,建立一个旁观者视角,能够有效消除烦恼、减轻痛苦。如何建立“旁观者”视角呢?需要从“观”开始讲起......

一、什么是“观”?

“观”是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留意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内心有什么感受……初步的“观”,也叫做“觉察”。通过练习,我们会与自我拉开距离,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念头、情绪,不再完全投入、认同。就好像在河岸边观水,不管水流怎么运动,作为旁观者是不动的。

二、“观”的对象是什么?

简单地说,观的对象是我的一切身心现象。

比如念头:脑海中浮现的声音、对话、场景。

比如情绪:各种心情状态,与伴随的身体感受。

还有我的语言、行为……

三、在练习“观”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顺其自然。在放松的状态下练习,不需要刻意。

身心现象是自然流动、不断变化的。如果“观”的意识过于刻意,就会产生压力,会感到好像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念头和情绪就不能自然流动了。

“观”不是刻意的等待与控制,而是对身心现象的“跟随”,是在念头、情绪自然升起之后的“看见”。仅仅是“看”,其他什么都不用做。

所以,顺其自然地练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压力越大、越紧张,与自我就越粘着,越拉不开距离。越松动,越容易创造空间。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需要追求“观”的持续性,偶尔想起来要“观”,留意一下自己的身心状态就可以了。随着练习、体会,观的频率会不断提高。就像一条路上的路灯,间隔着亮,整条路也就被照亮了。

第二,不滑入。不要滑入所观察到的念头与情绪之中,和它们保持一点距离。就像在河岸边看水,不管水流怎么运动,作为观察者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滑入了,就是忘记了“观”。想起来的时候再提起“观”即可。

练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滑入、忘记,不断重新提起的过程。

第三、不评判。我们很容易对观察到的身心现象产生评判:“好与不好”“对还是错”“不应该这样”“不可以那样”。

比如:“我有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我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情绪。”评判是另一种身心现象,就像陷阱,一掉进去就会妨碍观。

如果评判升起了,就去观这个升起的评判。如此我们就不会被评判控制。

第四、大量的练习。按照正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练习。

先尝试在安静的环境下练习。静坐就是关闭五感(眼、耳、鼻、舌、身),专门全身心投入练习观。静坐对“观”的提升作用很大,能平复繁杂的思绪,积累能量,使“观”更深入、稳定。

然后,再逐步到丰富的环境中练习,比如一边与人沟通,一边观。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观着观着就忘了,完全滑入了,被外界牵着走了。如果发现了重新提起即可,不需要自责。

四、建立稳定的“旁观者”视角

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熟练,逐渐养成一种稳定的“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的一切,而不完全陷入其中。我们将不再那么轻易被念头与情绪所掌控,而是能够看见与接纳它们。所观到的身心现象也会越来越丰富、全面,进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在,看到自己的“庐山真面目”。

因此,我们的定力与智慧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