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里没有“局外人”

7月23日午后,中南海的蝉声压得很低。勤政殿里,一张椭圆桌把党派、部委、学者、企业拢成了一个圈,像一家人围桌算账。总书记面前摊开的是上半年经济“体检表”,大家轮流插话,没有客套,也无人照稿,句句落在“下一步怎么办”。

先说话的是数字。李强把账本摊开:GDP增速稳在5%左右,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民间投资只增长了0.1%。数字背后,是工厂订单的冷热、外卖小哥的时长、毕业生刷新招聘网站的指尖。一句话——“稳”里有忧,“进”中藏险。

民主党派的发言没有“穿靴戴帽”。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直接抛出“内卷式招商”案例:某省六个县同一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互相压地价、减税,最后谁也吃不饱。丁仲礼接过话头,把“内卷”翻译成“资源错配”,建议把跨区域协同写进考核指标。九三学社武维华干脆把一张“未来产业地图”铺到桌面:空天信息、类脑智能、可控核聚变,标注的不是“谁上谁下”,而是“哪里一起上”。

工商联主席高云龙说话带着“车间味”。他掏出手机,现场念了福建一位纺织老板的微信:“订单不缺,缺的是敢扩产的钱。”一句话把“融资难点”从文件里拽到鼻尖。总书记点头,插问一句:“央行再贷款额度用得怎么样?”坐在一旁的央行副行长立刻翻开笔记本报进度——座谈会秒变现场办公。

说到促消费,发言不再“一二三”,而是“昨天我刚遇到”。孙其信讲他在成都夜市看见摊主用数字人民币红包拉客,建议把文体旅商融合做成“消费连续剧”:一场演唱会带火一条街,一部电视剧带旺一座城。话音未落,文旅部部长掏出便签,写下“调研夜经济”五个字。

“风险”两个字被掰开揉碎。有人提到个别地方城投债利息高过财政收入,总书记追问:“哪几家?”财政部部长随即报出三省份名单,并补一句:“预案已备好,点对点化解。”没有回避,也没有放大,像医生查房,直接点病灶、给药方。

临近傍晚,总书记把大家的建议浓缩成四句大白话:

“政策不能翻烧饼,该持续就持续。”

“改革不怕啃硬骨头,怕的是不啃。”

“科技创新别搞盆景,要种大田。”

“民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兜住底,才敢往前冲。”

没有总结陈词,也没有合影留念,散会时大家拎着文件袋三三两两走出勤政殿,蝉声忽然高了一度。远处,北京晚高峰车流开始涌动——那些车里的司机、乘客,或许还不知道,就在刚刚,他们的房贷、工资、孩子暑假的实习岗位,已经被摆进同一张圆桌,被反复掂量、仔细对表。

座谈会里没有“局外人”,所有声音最终都会变成电梯里的广告、菜市场的价签、外卖箱里的保温膜。政策落地的声音,从来都是先在这里发芽,再向万家灯火蔓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