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文章是人的大脑想出来的。但这不完全对,正确的答案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传到大脑,经过大脑整理,加工后用文字记录而成的。
如何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呢?平时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而且要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文章的内容,作品的灵感无一不来自生活,离开了生活,文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文章是思维的产物,而思维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概括、简接的反映。所以文章与生活的关系,就像产品与原料,前者是精细的、经过加工的,后者是粗糙的、原始的。倘若脱离了真实的生活,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空洞无物。老舍先生说:"我写的文章,并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有生活。"写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古今著名的文学家,无不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散文集。司马迁能写出这部巨著,和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嶧;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在各地勘察古迹、考核史实、搜集逸闻、结交豪俊,大大扩充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所以他能笔下生花,把历史人物和祖国山河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夏衍,当年写《包身工》,之前和工人同吃同睡几个月;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也曾去炭窑上体验生活;新疆作家李娟写《冬牧场》之前,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沙漠中生活了三个多月,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许许多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的亲身经历,而且注入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作品才闻名于世,且久经不衰。
总之,从文章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来看,生活是本源,是第一性的,文章是作者感受生活后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作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深刻,就越有可能把文章写好。古人黄宗羲说:
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老憔悴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故古今来不必文人始有至文。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
以上几句说的意思是,若要文章真实有物,首先作者对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深刻,对人物环境要熟悉。志于写作的人,一定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才能使写作源泉永不枯竭,写出的文章才有灵魂,内容才丰富多彩。
我入驻简书时间不长,从开始至今,大概写有四十多篇文章,不包括删除的。我翻了一下前面的文章,有一多半都通过了首页,其中有一篇《先结婚后恋爱》,阅读量是我在简书写作以来最高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当时投五个专题,包括首页,全部通过。我总结了一下,因为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的亲身经历,而且是真情实感。感动了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都爱阅读。
由此可见,我们写文章,多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自己经历的事情,才能使文章言之有物。给文章注入自己的感情,才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积累生活经验,才能使文章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