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

     自从小学之后,便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钢琴。最近偶然听到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看似平铺直叙的音符听起来却波澜起伏,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不,暂停多年的钢琴之旅又重新续上了。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最先听的是BWV849的前奏曲部分。正如有些评论家说道:“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BWV849于我而言,是中世纪教堂中神圣的奏乐,上行琶音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流淌,下行琶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分喜也不过分悲。好像是人在去见上帝之前,先细数一生的喜与乐,苦与痛,轻与重,然后见到上帝之后,一切的一切都收归平静,盖棺定论。到了赋格部分,一开始也是平静流淌的琶音,慢慢的音符开始加快、变化,各种对位不断出现,就好像是人到中年,拨云诡谲,跌宕起伏的经历,下一次经历往往是上一次在更高层面的循环,如此螺旋式上升,类似DNA的构造。接着,音符越来越重,声音也越来越低沉,恢弘的气势喷薄而出,气氛被顶至高潮,人性中无限接近神性的部分也在这时候体现出来。正当我思量着它该如何结尾的时候,音符减慢,声音减弱,就这么悄悄地归于平静。喧嚣的骚动过后,是逐渐退潮的海浪。

    如果说前奏曲是人在临终前面对上帝回顾一生的话,赋格部分则像是浓缩版的人的一生的进行时,青年时期抑郁忧愁,带着愤愤的忧伤和无处释放的荷尔蒙,青年转中年时期逐渐面对生活的现实,在茶米油盐酱醋茶的鸡零狗碎中过着日子,中年时期大起大落,气势恢宏,多了几分笃定和坚强,少了几分飘渺和脆弱,也是在这个时候,人趋于成熟。中晚年,节奏由大开大合转向沉稳包容,经历了生命的锤炼,逐渐进入知天命的年纪,便不再庸人自扰、杞人忧天了,最后一切归于平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