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景梦园
校对:飞鸟儿
历史上的今天
今天是2020年5月4日,青年节。翻了下,上次在这天写文章要追溯到2012年了,也就是大三。我以“人在通信”为命题,胡扯了一番对专业和行业的看法,文章本身没有什么值得再放在这里的,倒是下面总共13楼的回复,让我有点想念那时的朋友和时光了。
《后浪》迷思
从我自己的圈子来看,B站这次联合几大官媒推出的“青年宣言”片《后浪》占据了比较多的timeline,相较于往年大家不痛不痒地讨论下青年节是不是该放假的问题,倒也算是个小型现象级事件了。不过个人来讲,不太喜欢这种大量堆积华丽画面和快乐元素的“宣言”——它太像Apple的广告了,这种广告的特点就在于,五彩斑斓帅哥美女看着很养眼很爽,然后让人内心里建立(正是广告不断暗示的)“我要有这个手机,那我的生活也会像广告里面精彩”的幻觉。类似的,《后浪》的暗示昭然若揭:
它说,看,青年们过着视频里那样的生活。
我自惭形秽,于是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个“假”青年。这些年偏向于看带有现实色彩甚至悲剧色彩的东西。不怎么看剧了,有时间就看看纪录片,历史的或者BBC空中浩劫这种;从书籍《愤怒的葡萄》、《人生海海》、《寂寞的游戏》中往往更能感受到深如泥根的力量;偶尔刷一刷车祸集锦提醒自己生命诚可贵。这种倾向性,使得另一半常常念叨我是不是个心理BT。在此也向她说一句抱歉吧,我的正能量源自负能量,确实可能奇怪了一点?
时间的尺度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刚完成了一件“人生第1次” —— 戴隐形眼镜。这个事情还挺让我这个自认聪明的工科生挺挫败的,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弄了一个小时吧,终于成功了。得出两个结论:
- 我的右眼比左眼胆小,忍不住拼命挣“眨”
- 但手熟尔
不甘心去微博搜了下,和我一样手残眼残的人大有人在,舒服多了...
不难猜到,这个第1次不是我完全自愿的,主要是为了今年拍婚纱照和婚礼仪式上使用,另一半说不戴眼镜好看些。到底能不能达到提升颜值的效果先不说,这也是青年节难得的记忆点和新成就get√了,使得这一天有了“意义”,于是拉长了时间的尺度。
相对论对于时间的尺度有这样一个经典例子:
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
我愿意把时间的尺度分为“现时尺度”和“回忆尺度”,爱因斯坦的这个例子讨论的是“现时尺度”,即当时的感觉,在美女旁边时间过得快,用的参照标准是愉快或不愉快。而另一个是"回忆尺度",主要是指后来对于时间/事件的记忆度。
用我的一天来说,如果是平平无奇敲了一天的业务代码,"现时尺度"会觉得这一天好漫长,if完了又是if,for完了又是for;如果是出了大BUG做了一天的分析,"现时尺度"会觉得这一天好快,问题还没看出就到饭点了。到了月末的回顾会上,"回忆尺度"又会完全把这两天的时长感受颠倒过来——业务代码毫无印象;定位BUG记得所有过程。
"活在当下"是一种理想的金鱼状态,但终究"子非鱼",我们是依附时间维度生存的。试想如果我忽然发现自己对过去10年没有任何记忆点,永远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其实就是失去了这10年,很恐怖的。所以,要尽量拉长时间的"回忆尺度"。从这个方面讲,好像《后浪》又是对的——只需要再把思想往上拔一层,从"过着那样的生活",转变为"应该追求那样的生活,并且相信可以追求到"。粗略算一下,大概里面讲了几十种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生吧。如果我都能够去尝试的话,体会更多人生第1次,不管结果圆满还是缺憾,都是能让人生"回忆尺度"变长的,这也是我踏实面对每一天的基础。
证明题
从我们开始做第一张试卷,第一道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人生教育了。选择题、判断题、证明题、填空题、解答题、计算题...怎么样?是不是人生路的所有"题"都在这里面了。我尝试想了一下是否还有其他的题型,难度和想象四维空间不相上下。不光是题型在模拟人生,连评分标准也是,比如判断题,一错则扣完分;解答题常常没有完美答案,并且u1s1,总能拿点分。
如果要评选让这个世界最"头痛"的题型,那必然是证明题。粉丝忙着证明自己的偶像世界第一棒;明星忙着证明自己没整容;大佬忙着证明自己和小姑娘没关系;店家忙着证明自己是网红;农产品忙着证明有机无公害。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说过,为什么要让我们证明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呢,实在太无聊。我想第一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万物互联,所有人事物跨越时间空间距离,可以瞬间拉得很近,相互拿着放大镜审视对方。但是信息爆炸又使得资讯鱼目混珠,多次被欺骗感情的我们很难简单相信一条信息的真假,就需要证明。第二是马斯洛需求模型里面的"自我实现需求"引发了被别人认同的强烈愿望,党同伐异,不亦乐乎。第三就是比较直接的经济利益驱动了。在广告史里面有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新飞冰箱原广告词是这样的:“广告做得好,没有新飞冰箱好。”后来反复斟酌,改变为“新飞广告做得好,没有新飞冰箱好”。10个产品,如果其中1个做了"我很好"的证明题,其他没做,那么剩下9个就容易被留下"不好"的印象。
人心难改,世界估计会这么一直证明并吵闹下去吧。但是从个人角度,应该少做证明题的,毕竟对于一个真正的事实而言,大多数时候都是内耗大于收益;对于一个假象,证明的逻辑漏洞终究会被发现。好像司内最近主推的《熵减》也在讲无用功这么个事儿?
读书替旅行
最近疫情迟迟不能完全控制住,不管个人层面还是公司层面,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基本处于"禁足"状态。不过我倒是发现读书是一个很好的旅行方式,不管是想游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代抑或另一种人生,都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字深度参与。是真正的旅行,而不是旅游。
圣经里面有个故事:
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巴别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语言,或者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最接近于神的能力。
曾经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大概是讲"我读过很多书,但是都读完不久就忘记了,那读书有什么意义呢?"。当然这里面各路大神都讲了很多的道理,举了丰富的例证,劝导无论如何人要多读书。
今天我也来稍微杠一杠这个问题,这里面有两个若隐若现的疑点:
- 提问者主观把读书视为了高尚的活动
我觉得duck不必把读书和看综艺、追剧、打游戏划到不同的层次里面去。他不过是文娱活动的一种,既然我们很少问看综艺的意义,那么自然也没必要问读书的意义,只要你从中得到了愉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什么一定要把"读书人/文人"单独拎出来,造成人和人之间的割裂呢?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也不必要觉得身边兴趣爱好是"看书"的人多么正能量,多么内外兼修。读书人作妖的也不少。 - 过度追求"意义"
最近"网红"切格瓦拉出狱炒得沸沸扬扬。他的金句是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也不可能打工的。这句话为什么这么火呢?除了社畜的集体狂欢外,还在于他超出了人类对"意义"追求的桎梏——人生是可以没有意义的。
哲学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的宿命就是劳动,因为人类不同于任何其他动物,穷其一生都要追求"意义"这件事情,不可能像狗一样,吃饱了就啥都不想趴一天。低级的意义是"I CAME",中级的意义是"I SAW",高级的意义是"I CONQUERED"。提问者想说的就是,如果我连"到此一游"都不记得了,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害,这问题我当然也回答不了。所以说高知人士不幸福呢,农民伯伯春耕秋收就是意义,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意义。
其实这引申一下,也是上一节讲的“证明题”——如何证明我读过很多书?如果真的想要有意义,据说对世界的输出就是意义,写下来,把读书看电影旅行的感受写下来,至少就达到了"I SAW"级别。嗯,所以豆瓣就是个大型"意义"堆积场。
或许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吧。
天气阴,32℃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