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多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就像远方的一座高山令我向往。去年冬天读到《哈德良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说:反倒是人生让我读通书中的道理。我一下子想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时候读读这本书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巨作,上下两册加起来1000多页。第一遍阅读的体验是:除了阿辽沙,我厌恶书中每一个人,我想“这些人都疯了吧”?有个邪恶的念头不断跳出来: 快都毁灭吧! 可是很奇怪,我心里一直隐隐地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过这样疯狂的时候?我自己的心灵就是那么无瑕吗?

在第一遍读到全书的结尾处,阿辽沙对孩子们说:

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永远不要互相遗忘。

当我终于翻山越岭,忍受了近20天的痛苦,看到这句话,竟然忽然泪目。我甚至为自己的浅薄而惭愧,我忽然很想看清楚自己心中隐藏的灰暗部分,看清楚自己的疯狂,于是虔诚地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第二遍就比较顺畅了,陀翁经常会使用“后续详述”的伏笔式写作手法,比如他常会说:此处无法解释,比如后面详述,或者后面你自会明白。第二遍再读立刻知道他这里的伏笔是什么,另外因为重读的时候已经能很好地把握故事的情节,所以会把更多精力关注人物良心的撕扯和思想大辩论,思考真实的人性。

总之,在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过程中,跟着陀翁在地狱、天堂、人间走了一遭。看过了形形色色、淋漓尽致的人性之恶,跟随小说人物经历了种种内心挣扎的痛苦。我开始可以直面自己偶尔的愚蠢、自私、暴躁、偏执和疯狂。这几天,一直在酝酿这篇书评,想了很多事情,好像就在一瞬间,心中云淡风轻,所以,以毒攻毒实属良方。

1. 整部作品的概述

《卡拉马佐夫兄弟》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80年代,俄罗斯某外省的一个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一家。

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卑鄙,恶劣荒唐、贪婪、好色成性,但又狡猾且聪明,善于积累财富。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他们都是被扔在一边的孩子,老卡拉马佐夫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

长子米卡:性格粗暴,冲动鲁莽,但实则也有自己的道德。他在欲望金钱和情欲的支配下丧失了理智。

次子伊凡:他是狂热的理性主义和无神论者。他有着犬儒主义的理性,他有个荒诞的理论:既然没有永恒的上帝,也就无所谓道德,也就根本不需要道德,做什么都可以。

老三阿辽沙:他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性格善良、温和、用爱和信仰维系着所有人。

私生子:也是老卡拉马佐夫的仆人斯麦尔佳科夫,性格阴暗、狠毒、扭曲。

虽然这部书故事冗长,人物众多,但是故事很简单,父亲费多尔和大儿子米卡同时爱上了格鲁申卡。因为情欲和金钱的冲突,父子俩就像“一条毒蛇吞噬者另一条毒蛇”。完全丧失理智,几近疯狂的米卡,在某天夜里,他以为格鲁申卡去找父亲了,于是翻墙进入父亲院里,却发现女人根本不在,逃走时打昏了家仆格里戈里。这时早有预谋的斯麦尔佳科夫趁机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偷走了他的3000元卢布。最后,经过一系列追踪线索,出庭审判,法官荒诞地宣判米卡弑父。

2.  人物分析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宏大的著作中,长篇累牍地讨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残余的农奴制,社会阶层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由于个人知识背景有限,跳过了部分有涉及社会形态,宗教的部分。我想写写我从书中看到的人性。

这世界真好,我们人虽然坏,但这世界是好的,我们又是坏的,又是好的。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书中的主人公自己承认说:我是个卑鄙的人。在一卷修道院一章中, 老卡拉马佐夫自己说:尊师,我是一个地道的小丑,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是的,就好像害疯癫病的人一样。我不否认,我身上也许附着不洁的魔鬼。米卡在最后审判为自己辩护时候说:在一切人里面,我是最卑鄙的恶棍。格鲁申卡对阿辽沙说: “我是一个下贱的人,性子很野。”

大部分文学作品写人性的恶时,通常都是描绘,或者隐射,而陀翁通过深刻的心理描写,大剖析式的语言,直接穿透人性,主人公直接承认自己卑鄙、邪恶和下贱。

尤其是最后的审判部分,让我想到了《圣经》故事中最后的审判当世界末日来到时,救世主基督亲自审判世上一切人的善恶。小说中所有人通过自己在法庭的作证,将每个人的善恶赤裸裸地暴露。

然而,正如《哈德良回忆录》里所说:最黯淡之人亦透有微光。

米卡虽然被情欲折磨到几乎像个疯子一样,在众人眼里,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但在接受警察审训的时候,他承认自己偷用了未婚妻卡嘉的钱,但是他说:我一定会凑数全部还清的,因此尽管是卑鄙的人,却不是贼,无论你们怎么说,我不是贼!

审讯结束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饥寒交迫的娃娃在哭。作者写道:

他还感到他的心里涌起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怜惜之情,他想哭泣,想要对大家做点什么事情,让婴孩再也不哭,让婴孩的干瘦黑的母亲再也不哭,让世上从此再没有人流泪,而且必须立刻去做,不要耽搁,不管任何障碍,带着 事,对被控某卡拉马佐夫式的不顾一切的性儿。

他也有自己的道德,内心也有高尚的部分,但悲剧就在于他却无法做到自制,完全任由激情支配自己,但凡他稍微有一点点理性,也至于像个疯子一样。

次子伊凡是卡拉马佐夫家族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作者写道:伊凡像个迷。他十分理性、克制,他有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既然没有永恒的上帝,也就无所谓道德,也就根本不需要道德。但是文中借由斯麦尔佳科夫之口,对他做了评判。

您很聪明。您爱钱,这是我知道的,您也爱荣誉,因为您很骄傲,您过分地爱女人的美貌,尤其爱平静舒适地过生活,对任何人都不必低头。您最像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在他的几个孩子里面您最像他,和他是一个心眼的。

在父亲与米卡之间,最初伊凡扮演的是调解者,可是伊凡根本不爱米卡,他对米卡有时是同情,但参杂着近于憎恶的极大轻蔑,对父亲更是仇恨。于是,他明知道父亲即将被谋杀,却选择离开。事发后,从他与自己内心的魔鬼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伊凡的理性主义的背后隐藏的虚无,即如果上帝不存在,道德崩塌。他的理性思辨无法逃避道德的后果。最终,伊凡虽然精神错乱,但他选择在法庭上认罪,承认是自己间接杀死了父亲。

第一次跳过了“魔鬼,伊凡的梦魇”这一章,第二次选择认真读完此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魔鬼,只有直面它,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格鲁申卡是个特别的女人,甚至在世人眼中她是个下贱的“娼妇”,毫无道德底线。她用25卢布当做诱饵,让拉基金把阿辽沙带到她家,最初她怀着“坏念头”,但是当阿辽沙把她当做一个诚恳的姊妹,说她拥有充满爱的心灵时,她说:

阿辽沙,你让我惭愧,我是个邪恶的人,并不善良。

佐西马长老在世人眼中是位圣人,但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行为恶劣,毫无克制,也曾野兽般地毒打下属,但是就在他与情敌决斗前的瞬间,受到上帝感召,放下枪,之后做了一名修士。

3. 人人都爱阿辽沙

阿辽沙是整部小数的一道光,人人都爱他。有人说像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倾听人们内心的挣扎,但从不评判,看着人世间的悲苦,抚慰每个人,邪恶的、被侮辱的、甚至是疯狂的人。

比如老卡拉马佐夫曾说阿辽莎是他的天使。他说:我觉得你是世上唯一不责备我的人,你是我亲爱的孩子。 两个哥哥都爱他,向他吐露真心。格鲁申卡说:我是一个下贱的人,性子很野,但是有的时候,阿辽沙,我把你看作我的良心。

我觉得阿辽莎不是圣人,也不是上帝的化身,他有一颗赤子之心。穿着修士袍的他,当听到丽萨向他坦白爱情的事情,他也会欣然接受。当佐西马长老逝世后,尸体第二天就发臭,他也动摇过信仰。当拉基金诱惑他到格鲁申卡家里的时候,他自己坦诚,他也怀着卑鄙、邪恶的心,向往在情欲中堕落。 

他在两个哥哥,父亲、哥哥的前妻米嘉、情妇格鲁申卡之间来回奔波,调解,希望避免悲剧发生,以及之后悲剧发生,或是倾听,或者捎信,或是对话或辩论,他用爱和信仰抚慰每个人,阿辽沙是串联起来整个小说的主要人物。

4.孩子的纯真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光

整部作品就像文中描述的当时的天气一样“干涩而尖利”,文中的几位主人公因为金钱、情欲、或者是思想信仰的冲突,导致心灵焦灼,失去理性,或者干脆道德沦丧的疯狂行为,让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种昏暗的感觉。

当案件发生后,警察逮捕了米卡,第三部结束。翻开第四部,我本以为审判就要开始了。结果这里写到了以柯里亚为首的一群小男孩,那种童真的,少年的正义,以及孩子间的对话,友谊,就像突然亮起的一束光,微弱而温暖。

米卡曾经在醉酒后,侮辱过一个贫穷的底层人退伍上尉斯涅吉辽夫,这次事件也深深地侮辱了他的儿子伊留莎,并扭曲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一块大石头旁,儿子抱着父亲,一面哭,一面喊“他多么欺侮你啊。” 后来伊留莎又被同学侮辱,得了不治之症。

这帮小孩子在他病重后,经常去看望他,想用友谊之爱,给他带去一点温暖。

还有作品结尾处,在伊留沙葬礼结束后,阿辽沙和孩子们在路过那块大石头,他说:孩子们,亲爱的小朋友,你们不要惧怕生活!在你做了一点好事、正直的事的时候,生活多么美好啊!

也许我们以后会成为恶人,甚至无力克制自己去做坏事。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我们怎样坏,只要一想到我们怎样殡葬伊留莎,在他一生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怎样爱他,我们怎样一块儿亲密地在这块石头旁边谈话,那么就是我们中间最残酷,最好嘲笑的人,假使我们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人的话,也总不敢在内心里对于他在此刻曾经是那么善良这一点暗自加以嘲笑!不但如此,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会阻止他做出最大的坏事,使他沉思一下,说道:是的,当时我是善良的,勇敢的,诚实的。

5.爱情与金钱

格鲁申卡十七岁时,爱上了一个波兰军官,她说:那时候他总对我唱歌。 为此,她被赶出家门,而军官抛弃了她,又成了家。 格鲁申卡被一个老商人收留,并做了他的情妇。

五年之后,波兰人又回来送来一封信要与她重修旧好,带她远走高飞。格鲁申卡等了他五年,为了流了不知道多少眼泪。当他这封信来的时候,她说:叫我呢!他吹口哨!爬过来吧,小狗!格鲁申卡此时也在纠结挣扎,怀疑过失而复得的爱情,但是最后,她还是毅然决然去了。

然而,现实总是这样。波兰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情人,用格鲁申卡的话说:那时一只鹰,这是一只蠢鸭。  而且波兰人回来找她,是因为自己已穷困潦倒,他真正想要的格鲁申卡手里的一大笔钱。格鲁申卡的旧日爱情不是一场幻想罢了。

但是真正感动我的是,其实是米卡对她的爱情,虽然疯狂,却是真爱。在格鲁申卡逃跑时,曾让阿辽沙告诉米卡:格鲁申卡只爱过他一小时,总共只爱过一小时。但是米卡却把他当做女神。最后经历了一些列老天的捉弄,格鲁申卡终于知道“米卡是一只雄鹰。” 她甚至愿意随他流放到西伯利亚。

钱是这部小说的导火索,老卡拉马佐为了遗产和两个儿子互生仇恨。米卡为钱欺骗了前妻,为钱失掉尊严,阴暗的斯麦尔佳科夫为钱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

拉基金为了25卢布,把阿辽沙带到格鲁申卡家里,当他收到钱,他说:这钱对我大有用处,世上有傻子,就是为了让聪明人能得到好处。

补充一句:拉基金是全文中我就讨厌的人物,他虚伪、卑贱、懦弱,穿着修士服却有着一颗见不得人的心。最后的审判对他的一步步揭露,真是大快人心。

6. 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想象的人。

坦白来讲,以前我是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引用这句话,才有了要读这本书的想法。但是当我真正读完了,才发现,网络引用的这两句话是对本书的曲解。 

比如爱具体的人,这句话出自于佐西马长老与一位年轻修士的对话,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还会还能大言不惭地宣称爱人类吗?原文如下:

这人年纪不轻,却是一个聪明人。他说得很坦白,和您一样,虽然带点玩笑口气,却是辛酸的玩笑。他说,我爱人类,但是自己觉得奇怪的是我对全人类爱得越深,对单独的人,也就是说对一个个个别的人就爱得越少。他说,我在幻想中屡次产生为人类服务的热望,也许真的会为了人类走上十字架如果忽然有这个需要的话,然而经验证明,我不能同任何一个人在一间屋里住上两天。他刚刚和我接近一点,他的个性就立即妨碍我的自爱,束缚我的自由。我会在一昼夜之间甚至恨起最好的人来:恨这人,为了吃饭太慢,恨那人,为了他伤风,不断地擤鼻涕。他说,只要人们稍微碰我一下,我就会成为他们的仇敌。然而事情常常是我对于个别的人越恨得深,那么我的对于整个人类的爱就越炽烈。

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是出自于伊凡与阿辽沙的一段对话。原文如下:

我爱春天带着滋浆的嫩叶,我爱蔚蓝的天,如此而已!这不是理智,不是逻辑,这是出于心底、发自肺腑的爱,爱自己青春的活力。

“我太明白了,伊凡,渴望出于心底、发自肺腑的爱,--你这话说得好极了,我很高兴,你是这样地渴望生活,”阿辽沙大声赞叹说,“我以为,世界上大家都应该首先爱生活。”

“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是这样么?”

“一定要这样。应该首先去爱,而不去管什么逻辑,像你刚才所说的那样,一定要首先不管它什么逻辑,那时候才能明了它的意义。我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你爱生活,伊凡,这样你的事情就已经做了一半,得到了一半。现在你应该努力你的后一半,那样你就得救了。”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旨并不是这两句网红的话,原文也没有相对的语言,但是既然人们这么喜欢它,毕竟是有理由的。我想大概就是人活着本身就没有意思,生活本来也毫无意义,我们要踏踏实地爱自己每一天的日子,爱日子里的琐琐碎碎。 幻想出来的人是完美的,但只是你的幻想而已,那是虚无的,你要爱身边具体的人。

终于写完了,我如释重负,希望这是一次觉醒!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首先必须要感叹的是,这部作品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从去年开始逐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到现在也是看了些伟大的作品与名著。但...
    ThisPerry阅读 727评论 0 1
  • 经过几个星期的折腾,还是终于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粗浅地读完了。除了再一次地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之...
    丁目阅读 1,272评论 0 5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之后,我才开始到百度上搜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鬼无心阅读 2,037评论 8 171
  • 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
    好好读书笔记阅读 468评论 0 1
  • 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我发现阿辽沙并不仅仅是一个“爱人”的符号或一个传声器,他还有着打动人心的强...
    米小福阅读 55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