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那么照此说来,想必一年的时间好比白驹过隙前的那一刻手足无措的茫然,不足计算了。白驹为了什么较劲地穿隙,我们难以猜测。人生又是为了什么存在并前进着,我们也没有明确答案。一年到头的拼搏,到了年尾总喜欢去拾起来细细品味,有说不尽的喜怒哀乐,道不完的遗憾缺失。这几天看了不少视频,都是关于新年将要到来,不同境遇的人对过往和未来的感念与期望。我想,此刻看文章的你,也会觉得,尽管一年中你收获了太多的成绩,过了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亦或是品尝了爱情的甜蜜,可是仍然会有强烈的孤独感萦绕在你心头。你可能会觉得,反正快放假了,又可以回家见爸妈了,那时候我就不会沦陷于孤独了。这两天你可能已经开始盘算回家的狂欢计划,预祝你玩儿的开心。不过,没有冒犯的意思,我必须声明:回归孤独是人本质的要求,唯有个体意义上体验了强烈的孤独感,人才可能拥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才可能走向自由。就像柏拉图描绘的洞穴中人,挣脱枷锁,面对真实,哪怕带着余痛也要选择自己的生活。
孤独,首先是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本质属性。你我他皆属人类,所以我们每个人生来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的境地。人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当他处于这个世上时,首先区别于默默的纯自然,因为自然不会有人的思想,不会有人的奋争,是一种纯自在的存在。所以纯粹自然也没有人所感受的孤独。另一方面,人企图超越自然,他受制于自然却注定不安于现状,人的确在与自然的奋争中脱颖而出,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自然的主宰。不过,他很难达成完善完美的境界,他依然显得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所以,他不能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是类神的存在。介于纯自然与神中间位置的人类,无疑显得渺小且孤独。这是类的给定性,我们不能丢弃,只因你我他同属于人类的一员。想一下我们平凡的生活,很多次我们自我要求或者是被要求做某件事情,尽管你倾尽全力,结果却不如人意,你会不会感受到无助?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幻想着一个完善完美的客体能够解救你的不完美?那时当你听到了诸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样的话,一定会沮丧到哭。然而,我们就这样被动着企图拯救吗?我们就真的不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吗?要知道,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不喜欢无作为的接受忍耐。
作为类概念下具体的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我相信,每一种人生都是值得过的。在这里可能要加一句前提,那就是必须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情况下,才是如此。我不想借此机会批判谁,我的确看到了在我的身边,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有不同的名字,张三或是李四,有不同的性别,男男女女,有不同的身材,高低胖瘦,却有惊人相似的行为方式――麻痹自己通过任何娱乐方式,寻找伙伴湮灭自己的个性。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人生幸福之源。”成百上千个人都活成了一个样子,你拿什么谈幸福?当然,思考的结果告诉我,这不过是逃避孤独的庸俗方式罢了。这类人害怕认清自己,害怕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害怕如果不和别人保持一致就会招致满天飞的非议,害怕特立独行会被他的同胞扣上帽子。所以呢?所以他们宁可寻找一个集体栖身,这样,既有了挡箭牌,又有了奖杯。挡住流言蜚语,奖励保持一致。不想成为圣贤,然而我的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讲了孤独是人的天性,并且大家都不想体验孤独,有些人为了逃避孤独宁可以牺牲个性的代价去抱团取暖。你会说:“你太无情,既然人们厌恶孤独,为什么要指责一种逃避孤独的方式?”这正是这个问题的内在逻辑矛盾。不可避免,不能逃避,我们又极尽厌恶之情。这真是问题所在了。曾经有一个学妹问我:“孤独和寂寞一样吗?”我感觉很有趣。稍加思考后戏谑答道:“不一样。”她继而追问原因。我说:“寂寞来源于人一时的空虚,它需要解救并且能够解救,比如跟朋友出去嗨皮之类,而孤独不能,孤独不能解救,企图解救孤独的人是愚蠢的。当一个人需要一个人的空间感受孤独时,你去打搅他的孤独的自由,他会恨你的。孤独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包含你对自己来源归属的追问,属很强的哲学性质。”她回复我说她感到很深奥,我想她一定拍着自己的小脑袋苦思冥想,希望最终她能有所体悟。我相信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我需要一个人静一会儿。”“我想一个人想一些问题。”其实在这种时候,我们就是在以拥抱的态势面对孤独。如果这个时候恰巧有个声称是你朋友的人要找你“开黑”或是泡吧。你或许会感到他在侵吞你的自由,或是随波逐流跟他走,并且比他玩儿的还嗨。我相信如果你的抉择是前一种,这就是你自我意识的萌芽在悄悄发展,你活了很多年,可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关于你最切身的一些问题。从你是谁问到你去往何处,从你出生到你死亡的那一刻,从反思你的过去到展望你的将来,你开始觉得,原来你是那么的渺小。虽然你渺小的像一粒尘埃,渺小的像波涛中卷起的一滴水珠,你仍然有你不能为外物改变的部分。在我刚来到十堰市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从上海路的校门走到三堰,再从太和医院经由湖北医药学院返回。我看到那繁华的高楼,看到从我旁边匆匆而过的陌生人,有时候我会格外注意那些我一生仅能有一面之缘却不能发生任何故事的人,我想他们是否会和我一样感到孤独?他们的灵魂是否与我想通?亦或是,他们只不过是躯体,没有灵魂?我那时开始体悟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属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如此孤独,你被繁华所欺,妄想占有它,你带不走他的一砖一瓦,你感到失望透了,生命在失望中走完一生。可是如果你正视孤独,承认了你的不完美,更多去思考而不是颐指气使对待芸芸众生,更多去勇敢的爱而不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雷霆震怒,更多去尊重个性而不是企图变成别人或是让别人变成你,我相信任何一个个体意义上的生命都将得到升华。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妥协直到变老。”
电影《芳华》上映后,我一共看了两遍,外加读了一遍原著。为什么芳华绝代的年纪会显得那么美?为什么就算它是一部悲剧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还有那么多人宁可牺牲更多的眼泪也要去反复体会?我想,不管在《芳华》的故事里有多少纷繁如烟的人间闹剧,可它仍然承载了一代人,在集体意识瓦解之初所迸发出的那种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刘峰和小萍无疑是孤独的,他们体会孤独,却不逃避孤独。哪怕被人当成笑柄,仍然有成为自己的勇气,我从刘峰和小萍的相守中读到了这层含义。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绞尽脑汁逃离给定的命运,原以为自己战胜了命运,成为了命运的主宰,却终究反被命运算定,在痛苦中刺瞎了双眼。在人与时代和命运的抗争中,人的悲剧色彩尤其浓厚,每个人都想完美,摆脱孤独有限的境地。不是正视孤独,成为刘峰和小萍,就是向孤独命运宣战,最终失败,成为俄狄浦斯王。
纪伯伦说:“你必须体验痛苦,正如果核必须破裂,果仁才见阳光。”孤独同理。人是孤独的,所以人需要相依相伴走完一生,人又是富有个性的,所以人不能完全使自己成为他人。依然是那个小学妹,还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她说:“喜欢和爱一样吗?”我感到难为情,作为没有感情经历的学长并不能不负责任的乱讲话,但是直觉告诉我这并不一样,而且不是简单的程度差异问题。我说:“你不能让人告诉你答案,想知道糖是什么味道,你最好自己尝一尝。”她没有沮丧,好像因为明白了什么而感动。我也很感动。因为我感觉渴望被爱和希望去爱的人是美丽的。虽然我们注定孤独,可是我们偏偏能去爱。因为爱,孤独有时反而不很明显了,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些企图回家寻找温暖减轻孤独的人,他们想寻求爱的庇护。这在我看来有感人至深的一面。
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天气微寒。站在2017,我感到踌躇满志,跨进2018,我充满了期待。最后让我用但丁的一句诗结束本文。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