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年前参加了一个中医读书会,老师一上来就讲阴阳气血,而且还要求我们课后写作业,谈谈对气的认识,那时正在看蒋勋老师的《唐诗宋词》,便写下了下面的作业:
气乃能量,无影无形,客观存在。上曰天气,春风和气,秋高气爽;下曰地气,气壮山河,气势磅礴;中曰人气,气定神闲,气宇轩昂。清气升浮,浊气降沈。升者为阳,降者为阴。自然之性,人法自然。
气亦有形,主观感知。日月同辉,群星璀璨,电闪雷鸣,雨雪霏霏,此谓天象;花红柳绿,枝盛叶茂,层林尽染,千里冰封,此谓地象;热烈奔放,冷若冰霜,虚怀若谷,阿谀奉承,此谓人象。
天象观之,地象察之,人象辨之。配天养头,清明无住;象地养足,厚德载物;傍人养脏,阴阳和合。
是故,养我阳气,提我正气,修我福气。敬天爱人,无我利他,则内心自强,气场自盛,能量自传,惠及他人也。
显然那时对气的理解还停留在形上。后来我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并在生活中观察节气的物候,体验自我感知,添衣加被饮食起居都跟着节气走,通过两年的跟踪和顺应,生活居然越过越轻松,节省了不少家务时间,再也不会出现以往换衣换被后又重来一遍的情形了。
再后来我开始关注五运六气,又用五运六气的变化来指导生活,有时居然准得不差一天。比如去年年未加州大火,留学的侄子因停课而抱怨,我查了一下当时的五运六气,告诉他稍安勿燥,11月22日转气的时候会有雨,雨一下火就灭了,结果一天不差应验了。
我们的先天体质也跟出生当年的五运六气相关。比如69年生的,那一年年运是少土,脾胃天生较弱,知道了自己是块什么料,后天就可以扬长避短了。
非常庆幸入门时便接触到了梁冬对话徐文兵老师的《黄帝内经》,带领我站在宇宙的高度进入中医殿堂的大门。中医是哲学观和世界观,如果一上来从浅入深先接触术的话,恐怕会因枯燥记不住而半途而废。后来的中医读书会也反复站在道的层面教我们去认知生命,感知天地气机的变化。
入门中医五年多,看到的中医天地越来越广阔,真所谓"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