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长,虽是大暑时节,北京却是难得的凉爽,27度的半阴天气几乎用不到空调助力,看看《新闻联播》里上海南京40多度的酷暑,心中不是不有一丝庆幸的。
当然,对于爱书人而言,不管什么天,都是看书天。但在这种难得的凉爽天里,一本轻轻薄薄的《虽然不相见》还是成为我的首选。这是一本书信体的散文集,作者用写信的方式漫谈她的所经所见,所思所想,主题是倾诉,更多的是对自己日常所思所感的平铺直述。
曾有名人名言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信哉斯言,小书开篇,作者便直接对读者说,亲爱的你,也不知道是什么因缘,让你读到了这一本书。的确,在茫茫书海中,人与书的相遇,并不比两个陌生人的相遇来的容易。对于这种书信体的散文集,个人更是初遇,几分欣喜,几分好奇,再加一两分神秘,几种心情,融汇在一起,贯穿于这本书的阅读中。
在那些平铺直叙的文字中,我隐约看到一个清丽女孩的身影,看过书去网上查作者资料,才知道原来她就是那首著名诗歌《见或不见》的作者,而且作者本人如个人预想的一样,是位精致婉约的美女,而且还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现追随十七世噶玛巴大宝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看到这个,让人不禁生出原来如此,果然如此的念头来,或者正是因为作者笃信佛教,所以笔下文字才会如此的不带人间烟火气吧。
这本小书虽不厚,但金句却俯拾皆是。就算我可以半坡眼睛对地球继续保持乐观,可是无常不是每天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着吗?
曾经那么努力要去改变世界,而现在,我们需要不断彼此激励,才能不让世界改变自己。
的确,虽然作者在书中写了不少有关自己修行的故事,但这本人的内容并不出世而是相当的积极入世,作者也苦恼于周围人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支持,家人对于她的吃素、修行如何拦阻,如何抵制在作者的打给下都让人有如在眼前之感。在她写给师妹的劝慰信中,我们也可清楚看到作者心中的纠结与偶尔的郁郁。但更多的,是那些积极、乐观的东西。
书并不厚,不必很长时间便可读完,一书看毕,虽然置身于未开空调、电扇的斗室之间,却令人有一种遍体清凉之感。如果硬要诗意一点来表达,可以说是从心底开出一朵白莲花吧。对比作者清丽的文字,请原谅我拙劣的表达。
同作者的文字一样,这本书在设计上很有意趣,书名唤做:虽然不相见,封底用精致小字印着:却也不相离。字很小,且要摘去外面的书套才能看的到。也算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个小小惊喜。
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不是智慧的老人,我们是赤裸的孩子。书中内容也是一分为二,前半部分叫做亲爱的大人,文章内容是作者写给朋友们的书信,这其中,有向她约稿的编辑,有在网络上因博客结缘的朋友,也有无话不谈的师妹,还有作者写给别人的约稿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一封封与关系或远或近或疏或亲的朋友通信中,读者们慢慢拼凑起一个立体的作者来。一个既出世又入世,既乐观又偶尔悲观的满腹才华的女子。
书的后半部分叫做亲爱的小孩,文如其名,所选文章全是作者给小朋友的回信,针对小朋友们向知心姐姐多多提出的各种问题,作者都一一细细解答,初看时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常看的《中国少年报》读者专栏,但仔细看来也有不同之处,或者因为作者是佛教徒,笃信众生平等的缘故,在回信中,作者并不高高在上,也没什么指点呼喝之处,而是温柔的回答小读者的问题,并不会对大家说,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而是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温言开解劝慰。让人读时总想起作者在亲爱的大人部分页首写下的那句,亲爱的大人,请照顾好住在你身体里的那个小孩。
在这么好的天气里,读到这么好的文字,也称的上是人生中的一种小确幸了,虽然人生本苦,世事多艰,但总有一些能够给你温暖、令你向上的东西帮你前行,让我们可以,也必须披荆斩棘的努力前行去,才不会辜负了这些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