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后记里有一句话:
书,就在那里。我们并不孤单。当我们心忧难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孤独而不堪承受的时候,当我们悲苦无助,不甘软弱无力的挣扎而咬牙痛恨的时候,请记住,书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
这个时代,我们被五光十色的电子产品充斥着,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多,是否我们就不用读书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读书是系统地学习。不仅能打开我们看世界的视觉,还能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看。
《深阅读》给了我们足够多的读书好处:
成为治病良方、让人拥有绝对力量的,恐怕还得是读书。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
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重了,她们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不见人。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让自己的思想成形,并继续向下深入,只能在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
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来读书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它能让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是精神恢复平衡而来,读书能帮助企业家磨练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只要判断力得到足够的锻炼,我们就能顺利的与社会妥协。若将这一能力比作刀,则只需每天不断打磨,使之随时可用,而能够充当磨刀石的便是读书。
书中必然存在某些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优先照顾情绪之前,不妨尝试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书中的视角,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
通过读书,经常接触为人,也会刺激“干劲”等姿态和意志,有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
并不是什么书都值得一读,把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物的书上,还不如看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更有意义。
一旦跨越这些障碍,我们就能获得对于感情变化的宽容性和解读力,同时具备让自身感情出现变化的能力。
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通过对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我反省的朴素意识慢慢开始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书当成,重新审视自我的镜子。
若想使自己的心灵如初生般澄澈无垢,多多读书才是最好的办法。
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就如同给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剂。
只要不停的读下去,那些书终将成为属于我自己的力量。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身上的负面能量,使我们内心淤积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让自己在年轻时进步,想让自己年老后有个爱好,想有个可供发泄负面能量的终生渠道,就不能不读书。
毕竟是成年人,若在某个领域完全是“零知识”,那可就太难堪了。
登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观赏沿途风景,或者是绕远的过程。
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
只要是被称为天才,或成功者的人物的传记,应该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励志奋斗并最终获成功的人物,一般都有自传、评转或语录,关键在于阅读时要记得寻找那些能为己所用的内容。
不光是小说,只要能让我们恍然大悟,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竟然还有如此深刻的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的表现方法”的书就值得一读,换言之,就是那些能够深深融入自身体验的。
既然要读书,就该选择文学修养更深厚的伟大人物的书。
只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题,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
没必要始终追逐同一个人的脚步,若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寻找另外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书读得不够,他们没有向身为外人的作者开放心灵,许其侵入并长驻的经验,所以无法摆脱唯我独尊的心态。
如果应聘者向他人开放,心灵的容许度,对他人的理解能力对状况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我想企业是不会愿意录用的。
当你自觉即将陷入恐慌不安或虚无主义的时候,书能为你照亮出路。
“不读书不成人”,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
不读书是无法培养思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