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非自由流通
众所周知,信息自由流通理论是二战后由美国所提出的反对内容管制、流动的理论。核心观点在于把信息看作一种普通的商品,利用市场规律进行把控,目的在于活跃信息的传递形式和传递效果。但这个理论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能很明显的看出它不合理的本质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恶性发展。
而在微博成长的早期,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经验的不足,我们没有很快的发现信息自由流通理论在微博环境中的恶性发展,或者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把控。(或者更直观地说,因为利益所驱使而既得利益者不想要进行改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出现问题是可以预见的。
2018年1月27日,微博进行了史上最严格的改版活动,将热搜榜单从原来的模块改变为一项置顶,其余滚动热搜的模式。同时跟新了榜单算法,让大家更“难”上热搜。
这一项改变是基于前一段时间,以微博为主战场的粉丝恶意刷榜活动。往期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但是由于体量小,影响力不大,都相安无事。最近,由于融媒体结构的发展,传统传媒机构也开辟了微博作为重要战场,部分中央级媒体对微博平台的监管力度增加,同时恶意刷榜事件引起了全网关注,中央才约谈了微博负责人进行了改变。在自由流通理论中,以资本为原型的流通渠道会使得信息本应该自由流通的环节收到一个又一个“金融巨鳄”的把控,使得信息总是向着他们希望影响的一部分群里流动,完全置自由流通于不顾。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通过国家管控能较好地控制信息传递。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本土的社交媒体,则完全被资本、政治所控制。以twitter为例,前一段时间大量账号在揭露香港真实细节却惨遭封号,信息自由流通理论的发祥地却主动的拒绝接受到自由的信息,这一点令人唏嘘不已。
“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子
“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理论在传媒领域的延伸,也是对媒介依附理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只用到第一种解释。媒介帝国主义指的是国与国之间信息不平等,理论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着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他们利用这种优势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他们的理论、信念、认同等,加大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他们的依赖,进一步控制。
类比到微博里,博主后面的加“V”标志就是发达国家的影子,但相对于帝国来说更加容易获取。在微博这样一个参考物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环境中,现实世界的标尺往往是失灵的,很多人对于信息的把控全然交给平台。试想一下,我们理性思考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联播的信任程度与微博博主的发言哪一个更加得到大量认可?结果不言而喻,肯定是电视新闻。但在网民很多时候浸泡在微博环境中,他没有电视新闻的参考,所以往往更听信于微博的权威,也就是大“V”。
大“V”在微博上有很多诞生方式,企业认证、红人认证、超话主持人这些都可以让你的名字后面有一个象征身份的标志。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这些标志的持有者趋之若鹜,他们的话语往往更加具有说服力。但真的是这样吗?这类持有特殊标志的人群是否是微博空间的“文化帝国”呢?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我们是否区分了第一梯队和第三梯队呢?这些我都没找到确切的答案,但根据可以看出,“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子已经笼罩在微博上空了。
总的来说,微博平台从09年发展至今,有太多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她见证了互联网的成长,也充实的理论研究的领域同时贡献了很多鲜活的案例供我们分析。在此,我只利用我简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使用者的“数字劳工化”、微博热搜的“信息流通理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在微博平台的反应。很多地方只是我对于现象和理论的自我理解,研究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