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处:
今天看到这消息,首先是一惊,再一看,离我工作地点不到1公里,很不愿意的联想到有可能是在给同事送饭的路上发生的车祸。
据新闻报道,事发为中午12点,同事间午休后迅速转发了此消息。作为PD的我,看到这个新闻后有以下想法:
抢单好?派单好?
问题描述:
因为订单的配送需要抢单,所以外卖配送员会在路上经常查看手机,对于杭州这个电动车满天飞的城市,正常骑都会出问题,更何况一遍看手机,一遍在路上行驶。
问题分析:
无论是第三方配送平台(如:达达),还是外卖平台自建配送体系(如:饿了么),起初做抢单的目的我认为是有饥饿营销的成分,为了能够调动配送员的积极性,拉取大量用户,但是没有将使用者的安全性作为主要原因考虑,毕竟这种事情不是每天都有,但是一旦发生,不仅给配送员的家庭以毁灭性的打击,连机动车司机都会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可能不再敢开车上路。
解决方案:
不禁让我想起滴滴等共享出行工具刚出现的时候,也是以抢单的形式面向司机端,我个人感觉是受电商的秒杀、抢购思维的影响,但是不久之后就推出了派单模式。刚转变时,有些司机是不乐意的,因为派的单对于司机而言并不好,这就需要强大的算法,减少不合理订单的分配,但是用起来之后,真的比原来一遍开车一遍抢单要安全的多,也省事的多。大致是就近原则&信用优先原则,这就衍生除了信任体系的创建,后续可以铺开更多面。
新闻为什么只报道外卖小哥?而不报道司机?
尽管没有学过新闻,不知道写新闻报道的要素,但是我觉得全民的事件报道是需要双面性的,不能只谈论单边。可能撞死人的车,不具备可谈论的热点和元素吧。“外卖小哥”、“共享”、“弱势群体”、“滴滴”等字眼会更博得阅读者的关注度,更容易引起事件的讨论气氛。但是作为新闻,是需要客观的报道事实,可以突出报道的事件重点,但是不能过于片面,媒体有引导读着的力量,媒体人的公证、客观,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展反向和大众的讨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