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多变化,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就是老子曾经说过的:“多则惑”。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现在社会中的你我,都需要做“断舍离”的工作。
“断舍离”一词,源于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所写。这本书的大意,是一个人要学会过多的物质诱惑,做到舍弃。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用DISC理论工具,进行“断舍离”的梳理方法。
关于DISC理论,它是美国人威廉马斯顿,在1928年《常人之情绪》一书提出。这个理论,是用两个维度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型。这两个维度是:人是更感性还是更理性,人是更外向还是更内向。从而分出:支配者D、影响者 I、 稳健者S、思考者C,这四种不同性格的人。
关于断舍离,原书作者只是针对于物质世界。而我本人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原创,关于“断舍离”,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有其他。即用DISC理论,对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今天说对目标的断舍离。
目标的断舍离(支配者D)
支配者D,看重的是结果目标。断舍离首先就是要针对一个人的目标而说的。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很激烈,很多人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为自己制定了很多的目标,包括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这些目标例如有:贷款20年的购房,买10万元的小轿车,3年内结婚,5年内生孩子,10年后当上部门经理,一年内读完30本书,……
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是没有错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目标需要循序渐进,不要同时进行,使自己身心疲惫,心态失衡,甚至是过劳死。
所以我的建议是:针对目标的断舍离,我建议用SMART方法进行梳理,同时用教练技术中的自我觉察方式进行反思。SMART管理法,常被用在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它包括五个方面,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有时限性的。
1、具体的:即对各种目标进行分解,看看其中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予以断舍离。例如,一年内读30本书,这个目标就是有点笼统了,要制定的更具体一些,是精读30本?还是略读30本?还是要求自己边读书边做30本书的读书笔记 。一旦把目标制定具体了,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了。一年精读30本书,还要有读书笔记,对于一个忙碌上班族的你,压力是不是有点大?而且很多人还存在“书非借不可读也”的问题。买了书,看了一两页,就不再翻阅了。如果感觉不可行,不如调整目标,或者放弃这个目标。
2、可衡量的:这里指的是,一个目标制定的要有可依据的数据进行计算。如果是模棱两可的目标,无法衡量,倒不如舍弃。例如:成为培训师的目标。这个目标,自己是怎么衡量呢?是满足于在微信群里面讲讲课?还是要立志在各个直播平台进行授课?还是必须要在现场讲过课?讲课的次数达到多少次,才算是达到培训师的目标了?这些都需要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如果不可行,还是要调整或者舍弃。
3、可达成的:即目标的可以达成。例如,把在现场讲过100场,才算是培训师的目标,经过自我觉察之后,发现自己目前是上班族,而且周末经常加班,很难达成此目标,那就需要做调整或者放弃这个目标。
4、相关的:即自己制定的目标,与自己当下最大的需要相关,否则不适宜制定,什么都想做是不行的。想多学点东西求上进,本身是对的,但是要有一个逐步实施、分阶段实现目标的问题。所以我们制定一个目标,可以看看这个目标,是否是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例如,我本人的英语水平不好,我知道学习英语很重要。原先我是准备花钱去学习一个课程。但是,最近经过我自己的自我觉察,我发现,目前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于英语的学习,没有迫切到非要学习的程度,所以我决定目前不会为此专门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去学习英语。目前我只是在一两个微信群,偶尔跟读练习一下而已,让自己保持一个原本状态就好。
5、有时限性的:即自己制定一个目标,要有达成这个目标的时间限制,如果经过分析之后,发现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调整目标,或者是放弃此目标。例如:要在一年之内精读30本书的目标。但是,若发现自己繁忙的工作很难达成,就需要调整或者放弃了。不要看别人是怎么完成这个目标了,自己就也想去做。每个人的基础、背景、软硬件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生活中DISC应用系列之断舍离。讲了断舍离的来源、DISC理论来源、用DISC理论中的支配者D的角度,进行自我觉察分析,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需要断舍离。
老话说,“破家值万贯”,总是扔东西被说成是败家子。但是,如今的社会,我们不仅要学会做加法,学习各种知识,让自己成长。同时,也要学会做减法,适当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断舍离”,这样,我们才能轻装继续前行。
明天,我与大家分享:舍掉对你无价值的人脉——生活中的DISC应用系列(2.2),关于用影响者 I 的特征进行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