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制度制造好员工,差的制度造就差员工。
“好”与“坏”的定义,是相对公司经营层面而言,而非人性的好与坏。员工遵守规则,在固定的上班时间内专注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产出,就传统思维而言,这是一个好员工。反之亦然。
在广告公司上班时,大家没有考勤的概念,因为一个项目组就那么几个人,项目进度表就在每人的案头。去提案的CD、做飞机稿的AD、写诗的Copy,不管你在上班时间做些什么,只要在deadline 交出高质量货,你就是superstar,老板都得捧着你。各种造型或行为怪异的员工,却有着牛逼闪闪的技能:那个喜欢写诗的文案狗,虽然老不爱洗澡,写出来的文案总是一句入魂直戳心窝;那个美指,平时话不多也不提想法,可人家做出来的画面就是干净唯美啊。那个发嗲的AE,就能让设计师乖乖改图......这种奇葩汇聚的地方,年底分红时,Boss却能让大家过个肥年。
干嘛扯这么多?因为这些奇葩用现在的标准的看,是不折不扣的“差员工”,迟到(通常上午11点到公司)、做事磨叽(一张图磨至少3天)、上班不务正业(翻墙看片子看杂志)......简直十恶不赦。
问题来了,Boss不知道这些员工有多“差劲”?客户昨天下班说要改的策划案今天早上已经打印好放在桌面;有强迫症的设计师做了3稿;分镜稿创意满满。Boss只是笑了笑,他知道案头打印出来的几张纸背后包含的价值、工作量、工作强度。
广告公司的神奇之处,在于汇聚各种缺点和优点都非常突出的人才,Boss就能用他们的优点来赚钱。至于缺点,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后来到了企业上班,第一次被同事称为“领导”,起初只是觉得奇怪不适应。现在觉得有些不对劲,员工的行为模式像是一个模子出来,“我先请示我家领导”、“这个事情是领导安排的必须按照他的意思来完成”诸如此类的说辞不绝于耳。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高层制定战略、中层根据战略分拆成战术、基层执行战术。于是,计划、甘特图就成为了管理员工的工具,定时定量完成分解后的工作量。员工被卷入了工作的机器,不断地工作,然后才有财富、有价值、有前途......
大企业体制下,有想法而有韧性的员工,能快速进入管理层,参与公司的经营,甚至每年有分红;老实本分的员工,按部就班安分守己做执行;对有广告业从业背景的“差”员工则看能否转变想法融入企业。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描述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头脑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此法则同样适用于职场。
写得太远,差点忘记主题。怎么让员工卖力工作的同时又心情愉快?并不全属于技术范畴。�起码得专业过硬吧?还有人格魅力也不能少,人品好.....再说下去,又成了高管的任职要求。简而言之,作为team leader,终究要有闪光点,这个闪光点足以遮盖一切瑕疵,才值得下属死心塌地追随。
只要成为河床,就能一直拥有潮水,多么理想的状态。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潮水,却鲜有人自问配不配。
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