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哥们久别重逢,他开车来接我出去吃饭。十几年前在美国,我们俩都是单身汉,无话不谈,当时谈得最多的是女生。转眼之间,我们都是快奔五的老男人,见面自然是一阵唏嘘感叹。
哥们喜欢作曲家马勒的音乐,车里轻声飘荡着马勒的《大地之歌》。我记起肖斯塔科维奇第一次接触这首曲子时,说过的一句话:“这辈子,如果在死之前能听一次马勒的《大地之歌》,我就死而无憾了!”
于是,我半开玩笑地问哥们,“这辈子,死之前你最想做一件事是什么?只能选一件事。”哥们说,“和我的偶像来一次性高潮!”我一巴掌拍下去,差点拍到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我知道,他指的是一位看上去“冰清玉洁”的女演员,我们过去经常谈到她。快五十岁的爷们了,这兄弟依然一往情深!依然痴心不改!依然“下流”可爱!
情欲,的确是一股巨大的、恒久的、具有冲击性的力量,它始终存在于我哥们身上,又何尝不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流淌。随着岁月流逝,随着阅历增长,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心如死灰,但是,这股情欲的火焰,在不经意之间,在遇到火苗之时,也许又会熊熊燃烧。
想起前几天,我驱车前往爱荷华州,去拜访闻名世界的“廊桥”。电影《廊桥遗梦》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故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个摄影师罗伯特,来到爱荷华乡下,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廊桥,问路的时候遇到村妇弗朗西斯卡。村妇的丈夫当时带着孩子外出,独守空房的她邀请摄影师到她家,两人坠入爱河,度过了缱绻缠绵、刻骨铭心的两天。最后丈夫回家,弗朗西斯卡决定重新回到孩子和丈夫身边,伤心的罗伯特不得不在雨中离开。十七年之后,弗朗西斯卡得知罗伯特已经去世,她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嘱托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桥下面的溪水中,因为,她生前无法与自己所爱的人相聚,死后她想和他相依。
这部电影,由好莱坞的老戏骨伊斯特伍德执导,并亲自担纲,与美国最有实力的女演员斯特里普联袂主演,把一对“旷男怨女”之间情欲慢慢燃烧的复杂、微妙和激烈,演绎得玲离尽致。在“暴风影音”下面,我看到很多观众留言,其中一位女生写到:“我妈妈每次看,都哭得稀里哗啦!”
这部电影的原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也叫罗伯特,一直生活在爱荷华,53岁才发表这部同名小说,他大概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和激情去酝酿,所以一举成名。这部小说的许多对话,至今脍炙人口,直击人心,比如,“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为了向你靠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过去之中。我们认识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喜欢一个人,只需要一小时;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整天。但最后呢,要忘记一个人,却要一辈子。”
我们到达廊桥所在的麦迪逊县,已经是下午五点,太阳开始西下,汽车穿过美国中部的小镇和乡野,几乎看不见一个行人,眼前是起伏的山岗,周围是开阔的牧场,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安详。跟电影中的罗伯特一样,我们也迷路了,不知道那座让我们梦萦魂绕的小木桥,到底在什么地方。绕了好几圈,我们在县府温特赛特镇的边上,看见一个社区球场,周边停满了车,大概十来个当地的中年男子,带着一群孩子,正在进行美国“国球”橄榄球的训练,球场的周围,散落着一些帆布椅,上面坐着孩子们的母亲,饶有兴趣地观看自己的孩子和“男人”。这个场景,代表着非常典型的美国文化:成人对家庭观念的顾惜,全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看着这样的场景,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心中又有一些不安--眼前的一切,和我要去拜谒的“一夜情圣地”廊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
我下车,走近两位妇女,一位纤瘦,一位健硕,但两人都很热情,她们告诉我,廊桥今年春天,已经被人烧掉了。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什么?被人烧掉了?怎么会有人烧掉?这里每年不是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聚集赶来“朝觐”吗?这些人不是可以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名声和收入吗?居然还有人这么仇视一座桥?但既然我们跑了这么远的路,烧掉了,也要去看一看。最后,两位热心的妇女,接过我们递上去的手机,在上面帮我们定好位。
我在谷歌上搜了一下,其实,自从1995年电影《廊桥遗梦》红遍全球,慕名者纷至沓来之后,“廊桥”已经被烧过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至今不知道是谁干的。后来花了一百万美金,照原样重修,没想到几年不到,又被人纵火烧掉了。这一次,警方根据线报,很快就抓到了嫌疑人,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他们很快会被当做成年人受审。
我们到达廊桥的时候,桥还在,桥面和木廊已经被烧焦,看上去有些面目狰狞,失去了想象中的美感。但说真的,虽然两个纵火的孩子,在美国犯下重罪,将面临十年以上的重刑,但是,我对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感。看到网上两人稚气未脱的照片,我想起了刚才在运动场上看见的跟着“爸爸”练习橄榄球的孩子,想起了给我们热心指路的“村妇”,她们中的某一个,不就是和“入侵爱荷华”的摄影师坠入爱河的妈妈弗朗西斯卡吗?!
看来,爱情和情欲,是一股巨大的冲击力量,可以瞬间攻破人的心防。但是,在宇宙中间,还存在一股更大的力量,它既可以像一座堤坝,把情欲牢牢地关在里面;它也可以一泻千里,对人、对物造成攻击和伤害。这股力量,可以勉强称为“道德”的力量。
在美国的中部,维系家庭和社区文明的“道德”,就是基督教价值。让弗兰西斯卡最终选择和丈夫家人待在一起,放弃这辈子唯一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爱人的,也正是这种道德信仰的力量。
徘徊在被火烧过的廊桥边,我感到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一股烧焦的味道,它让我突然想起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描绘过的地狱之火,我不仅在明媚的阳光之下打了一个寒颤。
从廊桥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座教堂,我心中又一次响起那个我问了自己千百遍的问题:这个世界有上帝吗?
我又想起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那个著名的“打赌论”。他说,有没有上帝,你可以跟自己打一个赌,假如有,你信了,你就赚了;假如没有,你信了,你也没有亏;假如有上帝,你没信,你将面临永恒的地狱之火,你就亏大了!
帕斯卡尔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似乎没有提及一种情况:假如没有上帝,你信了,然后你让自己一生都过着一种自律到严苛的生活,一种“无趣的、无色彩的生活”。假如,你就是村妇弗朗西斯卡,你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你遇到了你的罗伯特,他送给你一束你这辈子从来没有人送过的“野菊花”,但是,你明明“春心荡漾”,却将他断然拒之门外......
这样的生活,你愿意过吗?我愿意过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