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践行的路上,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算数!

      今天上网时,在网页上看到了电视剧《芈月传》中所演绎的一个历史小片段,一则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秦国伐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国,就在此时韩国突然挑起战争,伐蜀还是攻韩成为秦国的当下之急。

国相张仪与将军司马错在秦惠文王面前争论,前者主张攻韩,后者主张伐蜀。

⑴张仪的计策如下:

①秦与魏、楚两国亲善结盟,然后秦魏出兵阻断韩国后路,让楚国派兵逼近韩国。

②秦军趁机攻韩并兵临周王朝近郊(韩周比邻),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③此时,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秦国占有了九鼎,便可挟持周天子以令诸侯,一匡天下。

⑵司马错的计策如下:

让秦国的军队前往平定巴蜀之地处的叛乱,趁机攻打巴国、蜀国等国,把巴蜀之地收入囊中。

从二人的论述来看,张仪的计策在理论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秦国建立霸业,占领三川之地而王天下。

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一个疆域面积较小,生产力逊于诸国,刚刚跻身战国七雄而六国合纵虎视眈眈的秦国,称霸天下的伟业真的可以通过一场短期的战争达成吗?

答案是,秦国失败的风险很大。

这就好像是一个初学者,说自己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在某个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水平,不用想都知道,他极有可能是在吹牛!

不过没关系,现在我们可以帮这个初学者想个办法,让他真的可以有底气地把这个牛吹出去——真的练就盖世技艺。

那我们的建议毫无疑问,就是长期投入大量时间来换取高价值的技能。不论是“十年磨一剑”还是“增删足足五十载春秋”,不论是“驽马十驾”还是“台下十年功”,我们可以肯定的告诉他:

      “没错,只要你拥有长期思维,别光吹牛或找什么速成捷径,高超的技能会在你的长期积累中慢慢养成,听我的准没错!”

      现在,不仅是他,还有我们自己,经过思考,大家都意识到一个不可否认的真理——“高价值的东西不可能短期速成,只能靠长期积累”。

回到我们刚才的历史小故事,我们发现,依据这个逻辑——“高价值的东西不可能短期速成,只能靠长期积累”,我们就可以得出,当时的秦国想要靠短期战争直接取得霸主地位,这一策略必有逻辑漏洞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可得到一下几点原因:

①道义上,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且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不义的名声,可能受到天下人的讨伐。

②军事上,周与韩睦邻友好,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定会联合抗秦;

若周韩走投无路,二国割韩地、送周鼎,以联合其他诸国,攻打秦国,秦国便处于险境之中了;

且观当时局势,类比近代英国极力维护欧洲均势的一系列行动——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等,就可以推知,若秦国进攻韩国,甚至挟持周天子,实质上就打破了战国中原均势的局面,无疑会遭到齐、楚两国的围攻,虽然未必一定会输,但是毕竟风险极大。

③利益上,周韩膏腴之地,天下诸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秦高估周韩之地的举动必使诸国群起而争之,况且楚魏二国怎会愚钝到要助秦称霸、而落得被反咬一口的地步呢?

再者,攻韩较伐蜀而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秦国若是没有成功,国力必会受到打击,且不说割地赔款,民生疲敝、生产停滞就足以让秦国在富国强兵之路上从头再走。

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张仪计策体现的“短期思维”带来的危害。冒着在诸国间失去信誉、人脉、影响力和削弱国力的风险,攻韩成功后的诱惑之大恐怕可以和秦国失败、并丧失国家核心价值的概率相提并论,虽有可取之处,但绝不是秦国长期发展的最优选择。

司马错伐蜀的计策必然有一些弊端,如蜀地偏僻、为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而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其中伐蜀带来的长期利益和核心价值却是不可比拟的:

①道义上,秦以平定戎狄之乱为名攻占蜀地,拱卫周室,名正言顺,可在诸侯间建立威望。

②军事上,蜀国只是西边一个偏僻的小国,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简单;且攻占巴蜀之地后,秦可借水路直通楚国大后方,为后期攻楚提供优势条件。

③利益上,蜀国虽偏远但却附属,攻打蜀国得其地可为秦开疆扩土,得其财可使秦国富足。

从这个角度看,司马错计策中攻蜀的小小举动的背后闪现着“长期思维”的大智慧,也正是“长期思维”指导下,司马错具有前瞻性的军事谋略撑起了秦国称霸天下的野心。

秦国最终选择了攻蜀,历史也证明了这一为长期利益而做出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

蜀地被秦国消化后,国家更加富庶繁盛。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军十万,出巴蜀攻楚,夺取交换楚地,令秦国保障了汉水航道的畅通。次年,白起即沿汉水东下,发动鄢郢之战,消灭楚国军民数十万,造成楚国中衰,极大地保障了秦国南线的安全,让秦国得以集中精力应付强大的齐国和新兴的赵国,实现了司马错“得蜀即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宏大构想,为秦开创第一个大一统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