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
生态学。一看题目脑中浮现出一些词语:生态班级,生态区域,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第一反应想起李教授推荐的一本书《基础教育》;又想起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以活动促进生态型班级建设》;再联想着常州地区推进的“新基础教育”的生态区域建设。回想这一切,都是“新基础教育”的生态模式,综合融通的意识在引领着。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它们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张博士在文中谈到,“生态系统具有资源循环,相互依赖,适应和演化等基本功能。”让我想起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三年的成长状态。由刚开始的茫然不适应到走出困区,唤醒自我内在成长基点;通过相互学习形成的资源循环,再学习再发展,与老师们,孩子们,家长们共同发展。
思考: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生态系统的四个层次分析,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那如果回到教育学中,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微观系统为班级,中间系统为学校,外部系统为社区,宏观系统为教育局。四者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性,形成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有一种共识,促进学习,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是合作伙伴,教师引领发展,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促进更好的发展。
一、空间发展生态
每个个体的生命发展都与所处的环境相关联,与学校、社会、家庭密切关联。正如张博士说的“该个体处于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属性的情境中。”而这个特定物理和物质的属性情境,就是学生生长的生态。学校是一个多重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若设定一个点,画一个圆。那么学校是否可以作为这个圆心?成为负有明确而又重要使命的散发点,链接起家庭、社区的发展。
就学校的内部发展而言,“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包含学校领导与管理、学科教学和学生工作等两个层次三个领域。做为“新基础教育”的实践者,脑中回旋,层层思考。每一个层次都存在着多层面的组织形态,但任何组织的生成,都有着有机联系,而不是割裂开来,都是生命存在的表达。学校管理者仿佛是一名交响乐队的指挥,把学校的工作组织得像一首和谐合拍的乐曲。教师就是这个交响乐队中的成员,与孩子们融合,一起去唱响这美妙的乐曲。
就学校的外部发展而言,学校、家庭、社区就是一个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必须达到一种平衡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会导致生态链的断连,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投入,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表现,以及对学校和工作的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而社区活动的开发、开放,给孩子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例如我班有个孩子,由于家长工作的原因,不能准时接送,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生态发展却不尽人意,多少留守儿童的内心呼唤在刺痛着。
二、班级发展生态
叶澜教授谈到校园环境美时强调:环境美不是各种要素的相加,而是融合生气,人气和文气特征。那么回到班级。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空间质量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联。从班级的布置,从活动的组织开展,都必须遵循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对班级充满认同感,并形成班级个性。
班级的发展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于孩子,我们不能说明天,因为他的名字叫今天。因此,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是对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描述,发展的有效性。那么,我们班级建设内容结构的开发是否达到相互融通,是否融合了生气、人气和文气。班级主题活动又是否融通,学生综合发展是否能实现?这就需要班主任细细揣摩。
三、生命成长生态
1.学生成长
一直相信孩子实践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努力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张博士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要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而且要研究这些学习活动之间是如何相互锁定和建构的。脑中蹦出“顶层设计”、“整体架构”、“综合融通”、“系列”等词语,相互锁定是需要前移后续。回想这三年多,微笑班级孩子的发展,绝不是一两次的活动能实现的,这是多方驱动的力量。老师的指导,家长的参与,孩子的实践,专家的引领,形成一个生态式的发展。孩子们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 ,组织策划,具体体验,对问题具体分析,反思重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学习过程。例如:班级的义卖活动,孩子们从校内到社区,从家长带领到自我组织,从情系校园到爱连山区,每一个实践的过程都是相互连接的。而这样的活动,既能发挥孩子自身的优势,又能把本土的优质资源联结和整合起来。
2.教师成长
回想多年的工作,单枪匹马的干了很多年。甚少去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想这除了自己的内生力的原因,也因为缺少生态式促进的原因。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师长、学习者、引领者,每一个角色都不能忽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生态发展。这样多重角色是需要专业的支撑,需要系统建构能力的形成,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创造自我,而不是单靠经验去硬扛。
张博士文中指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运用所学,从参与程度看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主动参与型、被动参与型、不参与型。细细思考,这三种类型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从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都存在。就班主任而言,多少人观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多少人观望于变与不变之间。就家长而言,多少意识到自己的改变会对孩子的成长也会发生改变。
思忖:
“新基础教育”生态学这条路,我应该怎样走才能实现综合融通。怎样才能做到:融通于人、融合于心,融通于事、融合于力,融通学科、融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