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闲来无事开始围观各种新闻,其中一个热点是一个看客将几个女孩蹲在上海地铁站附近的场景上传到网上,并附赠评论:如此姿态着实不雅,没教养。随后这个评论又被各方围观群众继续发酵,有赞扬的、有中立的,有否定的,更有甚者调侃称:如此偷拍+评论,难道就是所谓的有教养,还有人旁征博引衍生到女权,为什么特指女孩呢?一时各种声音喧嚣尘上,甚为热闹。
鲁迅先生曾经提到:中国人就是喜欢围观。只有参与了围观,才有资格去评论。自媒体时代,围观评论俨然已经成为全民的狂HIGH,买东西不满意可以差评,遇上不平之事有图有真相,新闻、微博、公众号全部都开通了评论功能,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不能阻止我发声。
据说中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源自于气候。西方国家气候相对稳定,每年的农业收成大致是相同的,而中国气候变化频率高,有时候丰年,有时候灾年。所以本质上中国人就更有一种生存上的不确定恐慌感,居安思危作为古训源远流长。个人的无力感促成了同盟集体的推进,并最终建立一个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君臣、父子、夫妇,最具个体性的夫妻关系落在最后。在一个井然有序的体系中,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在体系中的位置,团结就是力量组团攻坚,集体支持个人,个人反哺集体,最典型的莫过于宗族制度。
个人如果想要在集体中获得认可,进而拥有价值,通常都是需要用一部分的个体属性来置换的,别人的认可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会说:要乖,要听话,只要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做自己是危险的,做别人喜欢的样子才是安全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与他真实的样子越接近,他就越拥有智慧,他对自己的想象跟他的真实样子相差越大,他就越疯狂。当陷入别人评价体系时,命运就已不再自己手中,当评论他人时,则会在心理上拥有优势感。
评论会有高人一等的俯视感,我对你的行为进行考核测评,我不能左右你的决定,但是可以评论你的行为,点赞or差评,进而影响被评价者的情绪。一个高情商的明星自黑是基本配置,豁得出面子,才能收的到粉丝。
评价会刷出一个人的存在感。在朋友圈敢认真评论的都是真爱,语言要别致,态度要真切,一言不当就会容易给自己招黑,点赞作为一个既有态度而没有意见的存在,绝对值得拥有。匿名化的网络平台,让你无处不在,可是谁也无法透过屏幕窥到真实的你,你可以安全的、自在的,倾泻你的所有观点。
评论是情绪的出口。在国人的观点中,喜怒不形于色是成大事者基本素养,情绪不能外露。人生而孤独,一个人很难真正理解另外一个人,太多的表达不被接纳,被压抑的情绪转化为更有力量的愤怒攻击,大部分言论都是情绪的吐槽,而非真正的评论。
《坛经》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既然避无可避,就此心光明,如如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