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业
一切创业的本质都是围绕着为用户创造价值进行的,而创业者自身和新创企业则从中获取一部分价值。创业的两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去定义并验证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
1.1 创业思维的演进
早期硅谷的主流创业思维可以用GBF概括,即Get Big Fast(快速扩大),而这种“火箭发射式”的思维,在互联网时期达到顶峰。我们来想象下火箭发射的场景,按下发射按钮之后,第一种结果是发射成功,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第二种是惨败,火箭在空中爆炸;第三种结果是无声无息。事实上,火箭发射只有很小比例是无声无息的,但在商业实践中,却有很多“发射”属于第三种情况,也就是说,按下按钮,市场没有任何回应,既没有正面的回应,也没有负面的回应。
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浪费是什么?是时间。因为即使只有负面的回应,你还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经验教训。所以火箭发射式创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缺乏持续的反馈、试错和验证,而把所有的赌注都集中在最后按下按钮的那一刻。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如果等到按下按钮的那一刻,一切可能都太迟了。
1.2 传统的产品引入模型
在传统的计划执行模式里,首先通过商业计划产生基本的产品概念,然后导入资源,组建团队,进行产品开发,以及内部、外部的测试,最终产品得以发布,投放市场,首次发货。这个模式里最致命的缺陷在于所有的认知都来得太晚,尽管在拟定商业计划的时候会用一些用户调研的手段,但对象大都不是真正的用户,用户一直到最后环节才会真正地参与进来。
1.3 火箭发射式创业与精益创业
在“火箭发射式”的创业方式中,用户需求/用户痛点被认为是已知的,可以完全准确地被把握,而且路径/解决方案是已知的,整个过程只是一个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过程,需要做的就是调研、思考、然后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进行适当优化 。这是一个非常线性的思维,是基于商业计划的完美执行。问题在于它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于天才人物的天才设想,然而这些都只是假象而已。
精益创业模式最基本的前提是认为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在本质上都是未知的,创业者不知道也无法完美地去预测用户痛点是什么,同时也无法完美地去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在精益创业中,我们永远无法百分百地捕捉到用户真实的痛点,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科学试错以及不断地迭代去逼近用户的真实痛点,而不是幻想能百分百地捕捉到用户痛点,解决方案同理。
1.4 新创企业与大公司
新创企业与大公司有何不同?仅仅是业务不稳定、波动很大吗?两者的真正区别在于商业模式是否已知,大公司已经有了被验证的商业模式,而新创公司没有;大公司执行已知或已经确认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在运营和执行的层面,而新创公司则是探索未知的商业模式。新创公司肯定不是大公司的微缩版,如果新创企业是大公司的微缩版,我们今天根本不需要研究任何新创公司独有的工具,把大公司的工具直接应用到新创公司就可以了。新创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探索与执行,因此,新创企业需要自己的工具,这个工具应该不同于大公司和传统的运营工具,对于新创企业来说,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精益创业。
2. 精益创业的逻辑框架
精益创业并非一门关于执行的科学,而是一种关于探索商业模式的方法论。
2.1 精益创业的五项基本原则
- 用户导向原则:从自我导向到用户导向。
- 行动原则:从计划导向到行动导向。
- 试错原则:从理性预测到科学试错
- 聚焦原则:从系统思维到单点突破
- 迭代原则:从完美主义到高速迭代
2.2 精益创业的三大部分
- 基本的商业计划。请注意,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只是用商业计划来提出前提和假设,无论有多么完美。
- 客户开发。客户开发应该和产品开发同步进行,甚至把客户开发放在产品开发之前。强调一下,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中心是用户,而不是产品,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产品,产品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 精益研发。在开发以及整个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用精益研发的方式来高速迭代、科学试错。
2.3 新创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 商业模式的发散式探索
- 商业模式的聚焦式探索
- 商业模式的确立
- 商业模式的正常执行
对新创公司来说,在前两个阶段,如何快速迭代,如何在现金流耗尽之前确立商业模式,是能否存活的关键。在硅谷的创业实践中,这个点被称为sweet spot(甜点)。在“甜点”时刻,CEO终于可以去向董事会汇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未来的路径,而投资人终于可以确认这个公司能够值一点钱,有一点价值了。然而,这个点对创始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伤心点,数据表明,在这个点上,很高比例的创始人被替换,被踢出董事会。这是因为探索阶段所需要的技能和执行阶段所需要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很少有人能够同时拥有这两种技能,所以对于董事会和投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从职业市场上找到能放大商业模式的人才。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了,精益创业聚焦的正是前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