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会南昌分会小青琴~今天是我参加“每天一篇文章”连续写作的第60天。记录身边故事,唤醒书的记忆。用书本指导实践,用实践活化知识。
这几天遇见两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有关于买草莓。
昨天在楼下,看见路边有位老奶奶摆地摊卖草莓,鲜红欲滴的草莓被整齐地码在塑料篮子里,一篮篮的煞是可爱。室友一向对水果没有抵抗力,尤其是她最爱的草莓。我便陪着她在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她在一篮篮的草莓前张望。
室友问,“草莓怎么卖?”
老奶奶说,“15块一篮,足两斤,下午刚摘的,新鲜!”
室友有些犹豫,虽然草莓确实很新鲜,价格平均算下来也确实很实惠,但是两斤实在是太多了,不能只买一半,根本吃不完,哪怕有我们这群馋货助攻。
她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买了。回去的路上她说,“不是很想买,但是又很想吃,实在是太多了。”
我很理解,我上次买了一篮,吃了一晚上,最后还是端到隔壁才把那些草莓解决。
第二件事情有关买豆腐。
晚上吃饭回来,路上遇到小吃摊,各种香气钻进我的鼻子里。理智告诉我不能吃这些不健康食品,然而馋货的本质才不管这么多。我走到一家铁板豆腐的店,问铁板豆腐怎么卖。老板回答,4块一份。我一看,这也太多了,我只是想尝一下。
室友拍了我一下,示意对面也有一家。我便走过去,发现只要2块钱一份,因为分量是对面的一半。我果断地投入这家店的拥抱,然后和小伙伴们瓜分掉了,味道还可以,大家一起不健康好了。
这两件事反映的都是定价对于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一个合适的定价,可以促进销售。比如,《让顾客自己来定价》中的“微定价”策略,就可以运用到第一件事情里。
如果草莓放在两个篮子里,每篮定价8元,我想销量会更高。因为草莓是易坏水果,量太多了吃不完容易坏。再加上,8块的门槛比15块要低得多,愿意负担这个价格的人远比15块的多。
像那家卖2块钱一份的店家就比卖2块钱一份的店家给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给了顾客更低的尝试门槛。如果只是尝一尝,可以选择2块的。如果想多吃一点,可以选择双份,价格和另一家是一样的。
可见,开路边摊也是需要一点策略的。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地段,卖同样的产品,卖同样的价格,有些店就是比其他店火。或许是因为定价策略,或者是因为增值服务,或许是因为独特的口味,总之是有一个点打动了消费者,击中了他的需求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得先发现需求,才能有效满足需求。你看,我室友的需求是想吃草莓但是不想买这么多,我的需求是尝一尝不想吃那么多。虽然都成单了,但是前者没有被满足,后者被满足了。下一次我室友再买两斤草莓的概率就更低了,就在刚刚她把没吃完坏掉的草莓扔了……
如果你也从事销售,推荐你听《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的》,教你发现如何找到顾客的需求点。也推荐你听《让顾客自己来定价》,学习像2块钱店家一样的微定价思路,提升销量。当然了,里面还有很多有效的定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