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锋
野马王腾空而起是在用生命捍卫领地的尊严!
偶遇【皮囊】是两次拾起的巧合。同样的周末,同样的书坊,我如往常像鹰一样在书架上搜索目标,捡起《皮囊》回家,却搁置两周视若无睹。待到归还时才发现皮囊如来时一样被束缚的紧紧。找了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幻夜》搪塞的借口。
第二次揣着《皮囊》回家,不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一个人的皮囊,一群人的皮囊,人间的皮囊,鬼神的皮囊,世间的,幻界的,小说的主人公怎样的拉风。
32开,好拿灵活,索性揣在怀里,出得馆舍,在奥体偌大的停车场,开始品读。我没有直接看韩寒、刘德华、李敬泽的推荐,而是迫不及待了向看怎样的皮囊。就直接看见一个九十九岁的老太太拎起一群人裹着肉体的皮囊抖了抖,说出冷冷的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转个街角就看见他“母亲的房子”,倔犟,坚强,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怨,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生活在自己的理念中,不肯向生活低头。谁的母亲如此开明的讲话,世间的母亲都该是如此吧,谁的母亲如此的伟大,世间的母亲都该如此吧,我傲娇地把认识的所有女性认真的崇拜一番,她们都是这样的崇高,伟大,无私和可爱的吧。此刻,我才慌悟,这不是一本小说,不是荒诞的,也不是科幻的,这是该是一个行走的灵魂,肩上扛着一件自己的皮囊。
有多少人经历了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文中写了偏瘫的父亲“拖累”下的家庭,母亲比他想象的还要倔强,傲气。这让我想到当下一些“特别的”坚持的人的无奈和别样的人生。父亲去世后,母亲依然虔诚的求神拜佛,生活在自己认为最好的世界里。谁理解了就释然了。
还有,在时代浪潮被宗族观念绞索的张美丽,让我想起这传统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磨合,延续,抗争,共存的种种滋味。身体的磨难对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考验,灵魂的洗礼。比海浪坚硬的是礁石,比礁石坚硬的是浪花。这多美丽的花被母体抛弃后,在风浪中孤傲的盛开,品尝了人间的滋味,落在宗族的石墙边化作尘埃,只是不知她的皮囊上写着怎样的文字。
母亲的形象,乐观中带着无奈,倔强中带着伤感,困苦中亮着希望,这所有的坚守就只是为了最最简单别人却看不出的爱情。扬起皮囊,那就是生活的帆。
说实话,我没有那样的定力和超越年龄的睿智,初二的“文展”让我想起了小学的挚友,已经杳无音讯,同样的遭遇,是那般摧残人心。也许,这就是作者和读者心灵碰撞所迸发的灼人的火光。
两个阿小的故事,真切现实地展现了所有皮囊下不屈的灵魂,都要离开,最终却都要归来,不是肉体就是灵魂。
我在读的时候,总能联想到我的生活,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事业,理想,信念,以及或者肉体的皮囊,该是如何的感动。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不少吧,看看书中被二B铅笔描黑圈出的字体和下划线。那算是作者独有的,富有哲理或者启迪的话,而我却看那黑黑的线像一天天沟壑,弯弯曲曲,一道一道,深不见底。谁能记住这些话,又把它当成生活的标准或者宽慰,我眼前的沟壑就是这些东西,被描出来,加黑,标注,这不是皮囊么,还一件一件往自己身上穿,最后,厚厚一层一层,肉体也看不见,只见空空的皮囊。
作者最后把“手术刀”割向自己,在一步一步的奋斗中,一点点的剖析自己的灵魂,用大海的浩瀚和汹涌,用城市的诱惑和冰冷,用最委婉的语调描绘皮囊裹挟着的自己的肉体所要搭乘哪趟列车,驶向又一个幼稚的自己,又一个潮汐相伴的世界。
这本书很小,我的口袋容得下,这本书可读,我一天不吃不喝就看完了,可我要消化很长一段时间,我怕我也这样披着皮囊找不到肉体的灵魂。
作家都是要把自己的肉体耗尽,只剩皮囊,写满了认认真真的文字。——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