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功课发现,目前小学四五年级的学习量远大于我们当年,像英语,过去是到初中才开课的,现在已经占据学习任务的三分之一。像语文,过去初中开始学文言文,现在五年级就开始学了。如今小学都在搞素质教育改革,经常有一些制作小报、课外活动的作业,但传统学习量实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就让孩子们比我们当年累得多,每天做完作业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对现在的小学生只是一种奢望。
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孩子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报了不少课外班,必报的是英语和奥数,此外像阅读写作、琴棋书画、科技制作,等等。我知道不止一个例子,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课外班的,孩子在周末都很难有玩耍的时间。在家长中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气氛——必须让孩子的未来更优秀,一定要在竞争中胜出!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竞争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能让孩子在未来更优秀的特长,一定是未来需要的吗?还是只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而让孩子投入无休止的学习?
作为一个文科生,显然胡爸爸不是这些问题的权威,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吧。
首先是人类有可能突破语言的障碍。先来看下面这个视频:
这是在2014年WPC(微软全球合作者)大会上演示视频聊天软件skype translator 的场景,当时的即时翻译功能已经很强大了。看今年的新闻,skype已经支持五十多种语言的即时翻译。
谷歌的即时翻译与微软齐头并进,并且更加智能,参见下面的链接:
不管是文字还是语音,目前的机器翻译都在不断接近人工翻译的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突破语言的障碍,实现普遍的顺畅交流。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不用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太多精力了?翻译、语言培训行业将被颠覆?这都有可能。但我觉得最大的启示是人类将被史无前例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圣经上说人类最早口音语言都是一样的,人们齐心协力要建一座通天塔,上帝为之惊恐,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于是人类不再能齐心协力的做事情。如今令上帝惊恐的事情又要重现了,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更加紧密的阶段,普遍和深入的交流沟通会消除隔阂,协作必将取代冲突,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谁更能适应那时的世界?当然是心态更开放,更能接受多元文化的人。这种特质一向是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所欠缺的,我觉得这应该是重视培养孩子的一个方面。
其次是人工智能。前两年看到下面这个视频时,真的是惊住了。这台电脑不再是百科全书,只是一个幼稚的婴儿,但这个电脑婴儿和人类婴儿一样有学习能力,视频中她正在学简单的英语单词。
拥有学习能力的电脑比百科全书式的电脑更加可怕,后者只能勉强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而前者已能完胜围棋高手李世石。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在不远的将来它必将深刻的影响人类发展。据一些资料分析,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流水线的工人被制造机器人取代,这个好理解,但记者、律师这样的职业也能被人工智能涉入,这就超出我们的想象了:
上面两则新闻有标题党之嫌,严格说,这两位人工智能算不上记者和律师,但绝对干的是报社助理、律师助理的活。不光是记者、律师的初级岗位,像医生、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等高端行业的初级岗位,现在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今天我们视为金领的行业,明天将被几台电脑垄断,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宝妈说没有初级岗位的锻炼,今后的医生、律师、记者、会计师从哪里来?所以人工智能不会在这些行业普遍应用。这个思路有道理。但资本是逐利的,当一个事务所或报社用一台电脑取代了十几个人力岗位时,行业中所有的竞争者会群起而效之,谁晚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
面对人工智能强力发展的前景,什么样的职业,或什么样的特质更有竞争力呢?一个是有关创造性的,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海量资源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但专家称它很难实现像人类一样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多开发孩子这两项能力是未来一个方向。另一个是情商,人工智能归根到底还是机器,它很难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情绪 (据说这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但收效甚微),涉及这种特质的岗位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其特点是注重沟通、交流、互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那些给孩子“全天候”报课外班的家长应考虑,或许少学两门课,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朋友交流,会对未来更有“好处”呢!
未来的世界扑朔迷离,或许上面的猜想都是错的。但有一个判断是不会错的,那就是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才是对孩子未来最重要的。快乐和幸福不是一个当然的结果,而是一种能力。把快乐和幸福当作一个结果,就是非诚勿扰中那句名言——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思路,只有得到了世人公认的“成功”,才谈得上快乐和幸福。这种思路把人生当做了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
孩子的成长挺像跑马拉松,一场马拉松比赛有几万人参加,大概只有0.1%的人有资格竞争前几名,电视转播的焦点都是对准他们,绝大多数人从没有进入过观众的视线,如果他们只是为了争得名次或取得关注,这几万人都不会去参加比赛。我认识几位跑过马拉松赛的朋友,有跑三个多小时的,有跑五个多小时的,他们都没有名次,但都为自己完成比赛而由衷的快乐,五小时的自豪于在关门时间之前完成比赛,三小时的为自己比上次快了十几分钟而满意。
人生无非如此,起伏而漫长,每一个坚持走完的人都值得喝彩,而每一次超越自我、完成挑战,都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即使没有成为那聚焦在闪光灯下的0.1%。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反思,是要为孩子几年后能不能上一个好中学、好大学而焦虑,还是该为了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拥有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而筹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