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领养中国孩子的瑞典家庭

                                                      走进领养中国孩子的瑞典家庭

       自2000年我带着孩子来瑞典斯德哥尔摩探亲,我就和这个北欧岛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似箭,一晃,我已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经历了各式的喜怒哀乐,太多的往事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尤其让我抹不去记忆的是两个小女孩,确切地说是两个被瑞典家庭领养的中国小女孩,艾琳和艾米丽。

       曾经是老师的我,来到斯德哥尔摩不久,就进了中文学校兼职,每个周末去学校给当地的华人孩子上中文课。或许是缘分吧,校长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两个瑞典家庭帮助他们从中国领养的孩子学习汉语和普通话。

       艾琳,那时才4岁,长发披肩,身形较瘦但却很结实,在上幼儿园,她的瑞典妈妈爱娃是广播乐团的小提琴手。一见面,没等她妈妈开口,她就拉着我的手用瑞典语向我介绍起自己以及她的家人:“你好!我叫琳达,我是妈妈从中国带来的,家里就我和妈妈,外公外婆住在乌普萨拉(紧邻斯德哥儿摩的一个大学城 ),但他们经常会来看我,每次妈妈休假了也会带我去外公外婆家住,还有个舅舅在美国……”,艾琳边说边指着墙上的照片向我展示,落落大方,一双眼睛扑闪扑闪的,有种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和自信。爱娃告诉我,为了排遣单身的寂寞,更多的也是喜欢孩子吧,她决定去中国领养一个孩子,经人介绍,她来到江苏江阴儿童福利院领养了才6个月大的艾琳。爱娃拿出一只浅蓝色的纸盒,里面是一套淡紫色的婴儿服和一双白色的小袜子,是艾琳在福利院的衣服,一直珍藏着。艾琳说她小时候就是穿着这身衣服跟着妈妈来到了瑞典,妈妈答应她,等她长大了就带她回中国江阴去看看她出生的地方。为了避免单纯学说话的枯燥,我采取了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通过数字地垫、绘画、娃娃家、音乐舞蹈等和小艾琳互动,在玩耍中增强她对普通话的语感。慢慢地,从中文数数开始,学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和问候语,循序渐进地增加词汇。久而久之,小艾琳对中文越来越有兴趣,每次见面她都主动问这个中文怎么说?那个怎么发音?爱娃把常用的单词都用瑞典语记在本上,再用字母对单词逐一进行标注,用她特有的方式来帮助艾琳记忆。母女俩的认真让我感动,更让我欣慰的是艾琳活泼开朗的个性、独立的生活能力,这都是来自瑞典妈妈及家人对她的关爱和呵护。爱娃还每年向希望工程捐款,资助一对失去父母的兄妹上学。懂事的孩子们从大山深处给爱娃寄来了一封信,用铅笔工整书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对瑞典阿姨的感恩之心……,普天之下唯有善良最珍贵!

       艾米丽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她能说一些简单的中文,认识一些单词,之前在学校跟母语老师学过。这是一个娇羞腼腆的姑娘,笑眯眯的,性格文静,说话细声细语。艾米丽的瑞典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飞行员,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哥哥,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克里斯蒂娜告诉我,她和丈夫婚后生育了一个儿子,但他们还想拥有一个女儿,觉得一儿一女家庭才完美,只是多种原因最后未能如愿,他们听说在中国可以领养到女孩,于是夫妇俩就带着儿子来中国“寻亲”,在众多女孩中,他们一眼就喜欢上了艾米丽,当时她刚满一周岁,就这样情缘使得艾米丽成为了克里斯蒂娜夫妇的女儿。看得出,艾米丽是这个家庭的开心果、小甜心,爸爸妈妈宠她,哥哥护着她。艾米丽说她每天跟着哥哥一起上下学,是哥哥的小尾巴;哥哥也是她最好的朋友,虽然有时很调皮,甚至还会把她搞哭,但哥哥是除了爸爸妈妈之外送她礼物最多的,而且每次带她外出都会很好地保护她。艾米丽告诉我,是妈妈让她学中文的,妈妈说她生在中国,中文是她的母语,等她上高中了,爸爸妈妈会陪她一起回中国旅游,看看当地的风景,学好中文用处很多。每次上课克里斯蒂娜都坐着旁听,有时还跟着学习汉语拼音的发音并做一些笔记,课后她还督促艾米丽写作业。她说学习中文是想给女儿有更多的选择,现在中国发展很快,人力市场比瑞典活跃,机会也更多,将来艾米丽也可以到中国上大学,只要她愿意,我们都会支持她。平平淡淡的一席话,不仅仅是真情流露和善解人意,更多的是体现了培养孩子的理念,让我心生敬意!

       艾琳和艾米丽,这两个中国小女孩是幸运的,因为有缘,她们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拥有了可以自由生长的空间。很多年未见了,我想她们一定到过中国,到过那个向往而又陌生的城市;也许她们已经有自己的小家了,又或许她们都有小宝宝了,也成为了妈妈…...,各种美好地遐想,都是为了祝福她们一切如愿!一生平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