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老先生眼中人生之乐,动静皆半,即可,上次也是谈过动了,那静又是什么呢?
静即为感受,被动的容许自然界的事物,自五感触及心灵。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绝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
——朱光潜
一何为静?
在这里朱老先生的解读是,动是创造力,那么静就是感受力。
感受什么呢?似乎可以感受到美妙的声音,可以看到美好的场景,可以闻到美妙的味道,可以触摸到温柔的触感。这范围实在太广了,而这感受力,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块。
而天才的概念,就是在创造力和感受力,都处于较高水平的人。
感受力如果再细分下来,就是领略与感知。
二而你可以领略到什么样的地步呢?
这也仅仅与你自己有关,朱老先生用朱子的诗“半亩方塘一片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半亩方塘作为心,源头活水为趣味,若没有天光云影与这活水,便也没有乐趣了。
其实你的心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似乎一直都是那样,但是会变的是,你领略趣味的方式,与愿不愿意去慢慢的感受和领略。
三这领略趣味的能力从何而来?
其实这先天占了一部分,但是后天也占上了一半,这静便是心灵之静,因为人愈静,便不觉得万物皆空。
有时候很多人总是说,人生似乎是那么的迷茫,过得没有半分乐趣,仿佛是万物皆空。
但是那是因为,你的心灵似乎太过于闲了,很多时候许多人在忙里偷闲时,感觉自己的内心是有几分空灵的色彩,但是这却并不会觉得万物随着变得更空了。有时候很多人总是觉得静修禅意就是出家修行的意思,你不入寺庙,似乎你就不会感受到那种空灵的感觉。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需要这种进修,也不过是在这喧嚣的人世间能够忙中偷一份闲静中,寻一份乐趣的人。
其实在这繁繁世间,多的是忙中偷闲的妙悟之人,而这种妙悟也就是对于静心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四静趣的概念,似乎很早就存在
其实静趣是许多田园诗人写作的永恒主题,其中朗朗上口的便是陶渊明的采菊。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时我总是想起高中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诗有诗趣,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诗趣的一种吧。
五静趣不仅仅是有趣的,而且有益于学习
正如那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许多大人物也并不缺乏在这喧嚣的世间不浮躁却有着自己内心的想法的故事,他们大多大有裨益,在经过这样一些事情之后,却仍旧能够使自己的心境稳定且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