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智力:多少人曾经亲密接触,却未深深拥抱
那些年,很多人被这个(学习智力)所不知道的词语,深深的伤害了很久。
伤害指数是:穿越时空,如影随形。(堪称五星指数)
初三那年,我转学到一个新学校,所在班级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只是他们对学生的喜好更大程度取决于成绩。一天,班主任把两个刚刚打开青春大门探头窥探世界的“末等生”用力的往门后推,他先把小女生塞进门后,顺手抓着小男生的衣领往里按,就像老鹰抓小鸡似的轻松,尽管小男生憋着一股劲的反抗。那个场景一直在脑海荡来荡去,像打秋千似的。
当然,所谓的“末等生”是老师眼里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并没有强烈的概念,相反在那种单调枯燥的学习中,我们很羡慕小女生弹得一手好琴,小男生幽默风趣,生活阳光乐观。
但是学校,尤其是老师宣扬的主流价值会屏蔽掉我们的想法,把“末等生”就该乖乖的,别再搞个早恋什么的去出青春里的风头的刻板印象强加给了每个学生。
还有一次,我们正在群里聊天,一同学冷不丁的插了一句:报到、报到,不要让学渣拉低了群的层次。
一句玩笑话里都是学校里留下的烙印。没有人宣布谁是学霸,谁是学渣,但学校单一的衡量标准让很多人自觉定位,很在意的持续到了安家立业的年龄。
就是这个被称为学习智力的词,让很多人受到的影响不可估量。我先列三种给大家看看:
现象一:学校和家庭过于注重学习智力,忽略了情绪智力的系列特质对个体极大的积极影响。在学校特定环境的运作模式下,成绩好的学生被老师青睐,成绩差的学生被划进了特定的圈内被冷落。过于夸大成绩高低分个体的优劣,致使很多青少年在认识世界、重塑自己的初期就开始否定自己,这种来自心理的影响根深蒂固,伴随一部分人一生。
尽管以后,我们慢慢明白挫折不会因为谁的智商高就绕道、遁形,能得心应手的应对风云变幻的生活。但孩童少年的过往里所遇到的那些事儿还是会像一根刺一样的插在我们的记忆力,穿过岁月隐隐作痛。
现象二:少年时期所体会的社会对智力理解的局限性,让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慢慢失去了对自我的满足感,以及被自我认可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了用积极愉悦的心态激发个体的社会感知能力。本来运动、唱歌、写作及语言能力等等,是上帝留给一些个体的出入通道,但社会对智力认知的局限性让人忽略了人生不同版本的可能性,让部分个体失去了从普通到独特、从独特到优秀,再到卓越的机会。被认知迫害的那个人有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在我们身边总能找到例子。还好,现在这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
现象三:对学习智力的过度关注,让能主宰个体性格塑造走向的人一叶障目,把个体带入人生的海沟。这些人可能是师长,也可能是家长,怎么也逃不过最亲的人有意识的深爱和无意识的伤害。当人专注的看一个东西的时候,必定会把另一个物体模糊虚化。致使情绪能力没有合理的闸口泄洪,一部分个体便有意识的退缩、封闭,或是自暴自弃,用狂妄自伤的方式与所面对的世界对话。之后,个体若没有十分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便很难再跳出原有的心理自我定位,看似家庭、亲人做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实则是他们改变了个体一生要看到的风景,送个体进入了一个情感体验不完整世界。
搜集所有能听到的故事和经历,我们不难总结出:
个体判断事物的标准越单一,让自己或是接触到的个体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便越大。(比如我们那位老师)
我们左右身边人的能力越弱,被左右的几率便越大,很多根深蒂固的伤害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孩童少年时期。当我们左右生活的能力越强,或是我们自我意识开始占有主导性的份量越重时,我们抵御受到伤害的能力便越强。(比如面对父母的强加,像《无声告白》里的莉迪亚一样)
基于此,我们的学生时期在单一的以学习为唯一标准去评判时,很多内心不强大,成绩又不好的同学厄运便降临了。这时个体身上的某些特质便被忽略了,甚至被看做是洪水猛兽。比如:唱歌、运动以及丰富的语言能力等单方面的特长,分数给未来生活涂抹了一层很难擦拭掉的暗影,横穿人生,如影随形。
情绪智力:我们未曾谋面,却带我们飞越过往。
你不该不知的情绪智力,它一直像一个武林高手一样暗中隐藏,在关键的时候帮我们挡去飞来的喋血梅花,还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江湖。
假如上面的学习智力让我们掉入海沟,那么情绪智力给了我们一次飞越的机会,让我们与伤害拉开了距离。
当我们改变了那个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环境之后,一直被压抑着的情绪智力便臭着清香的空气的苏醒了。可笑的是一些高智商的个体就在这个时候却翻了跟头。
有那么一刻,晴天一道亮光让部分个体会发现,自己的智商还好、够用,没有老师、家长说的那么恐怖,也不用使出体内的洪荒之力就可以把生活和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风生水起。却并不知道暗中鼎力相助的阁下就是情绪智力,也就是江湖上扬名立万的情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情绪智力本质(又称情商的本质):
被广泛认可的情商是1990年由萨洛维及其研究伙伴约翰·梅耶提出的,他们把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
了解自身情绪的能力
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在自我意识基础上持续关注内在觉醒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做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及有效交流。
认识了情绪智力的本质,那么它是怎样让我们的生命退去暗涩,闪耀光芒的。
它徒步过我们的每个细胞,让我们与世界温柔以待,倾情起舞。
了解自身情绪 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遇事能敏感的捕捉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然后用自身的主导意识操控情绪,而不是做情绪的奴隶,被情绪的洪流裹挟着四处碰壁。
自我意识会告知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都会有情绪的反应,这是正常现象,就像心灵的发言。不过心灵会在最短时间内站出来给个体开上一个发布会,像报警一样让你及时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好找出应对危机的对策。
管理自身情绪 应该说这是对个体处理情绪时最大的挑战,很难把控,比如愤怒、焦虑、悲伤等等,但也不是不可控的,前提是个体要能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以愤怒为例,研究证明从三个方面可以让愤怒趋于镇静状态:一是及时质疑触发愤怒的想法;二是及时干扰情绪,在缓和中对激发愤怒的事件进行再次评估;三是运动,让肾上腺涌动恢复到正常的生理水平。
想想那些“末等生”的感受,我觉得他们在处理情绪问题上有优势。因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漫长的时光里已经学会了在认识自身情绪后积极主动的去调节自己、处理情绪。
关键点是,处理情绪不是压抑自己,而是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去平衡自己。让体内的混合的多味真气融合贯通,合成一气。
自我激励更显功力 很多人走到不治之路,很多时候都是被绊倒在了这里。这招式上重要口诀就是具备延迟满足和抑制冲动的能力。早期要能喝得下别人熬制的鸡汤,补充灵魂不被打散的元气,中期要在情绪包围中能看得见未来,喝得下自己熬制的汤,晚期要能吸收天地灵气,熬出自己秘制的汤给别人品尝。
关键是我们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用内在的强大主导人生,直面挑战,塑造出自我效能的价值观。
认识他人情绪 主要体现是同理心,是个体接收他人情绪的社会体验,也是个体与他人关系融洽和紧张的基础。个体会通过对他人的语言和非言语能力信息的理解,比如声调、姿势、面部表情等细节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关键是在社会实践中不要做情绪的失聪者,要能够及时了解他人的情绪,并以合理的方式做好沟通。
处理人际关系 对大对数人来说这又是一个难题,认识别人的情绪相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并不难,但怎样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需要不断历练调整了,有些人天生具备在处理关系上点石成金,有人却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收到一点效果,这是差异。有人说,人事技巧是有效处理人事关系的社交竞争力。可见在这方面我们要修炼的东西还很多。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
这句话既是对个体情商的一种窥探,也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去寻找那个还在路上行走的自己。
生活中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其实一直在生命里或左右、或指导、或影响着我们向前走,有收获也有暗影,了解后,希望对我们有帮助。
学习智力和情绪智力不对立,他们只是作为两部分独立于每个个体,相辅相成的紧跟着我们。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人脑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持续的学习,愿你飞越过往,与自己、与他人面对面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