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应是一个简称,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它的内涵,其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其二是师德师风,其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很多人将这三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三者是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道德,教育部有《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只要是按着这《规范》行事,我觉得任何人都无可指责,这也是一个项业的行为标准,与其他任何一个项业一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标准;师德师风是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如果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自然要求就高,教师师德师风也应当是良好,反之,如果教师常常为了生存为了生活而挣扎的,想要他们有持别高的师德就有点难了。那么师德师风建设也肯定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建设,脱离经济基础去搞上层建筑就如58年的大跃进是不现实的,这可能是教师们反感师德培训的原因之一吧。
教师只是一个职业,教育才是事业,他与其他所有职业一样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只有有某一项业情怀的人才会将职业挡作事业,而要想他具有职业情怀,他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必须要具有一种自豪感,如果他对自己的职业连自豪感都没有又怎会有情怀呢?因此我觉得我们更应当对教师进行高质量的项业技能及项业标准培训,当然也包括《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的培训,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教师对这个职业有自豪感呢?这可能也是我教师反感师德培训的原因之二吧。
原因之三,我们大多上课的教师在上师德课时都是去搬读一些文件一些领导的讲话,而不去解读文级出台前背后的故事,其实任何文件的出台都有其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没有一个上课教师将它讲清楚。如:不准教师有偿补课,而培训机构为什么又可以收费补课呢,没有一个上课教师能讲清楚,讲得大家心服口服,所有上课教师都只是去搬各级文件中怎么怎么说,而不去从历史,社会现实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去讲解。
我们培训的原则是按需培训,当然按需按谁的需,领导所需,社会所需,教师所需……,但不管是谁所需,培训的主体都是教师,如果教师没有这种需求,再好的培训都会引起教师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