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个月南下去了临海,将它作为今年旅行的第一站。至于原因,大抵是因为曾几何时喜欢的一个爱豆,她的家就在临海。恰巧,适逢其时。
是在什么时候坚定自己要去旅行呢,好像也说不太清楚。曾经一段时间刷到过一类视频,说的是你二十多岁去旅行和三十多岁去旅行心境是不一样的,可能是这一个原因,也可能自己内心其实一直住着一个渴望出去走走的小孩。
我在上大学前,属于是基本没有出市的孩子。我在出社会前,又属于是基本没有出省的孩子。在大学疫情前的一个学期,凑着室友一起三人赶着五一人潮心血来潮去了湖南。从长沙到张家界,从橘子洲头再到天门山。
现在回想起来十多岁的旅游心态和现在二十余几好像确实是不同。那个时候自己借助着父母或是省吃俭用的钱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学生的属性附加在身上,多了几丝无畏和稚嫩,还有未被雕琢的果敢,当然最重要的是旅游景区叠加给自己的那一份半价门票。而今出了社会,学生的属性不在,半价自然不能坐享,但是却又多了金钱方面的富足。一切都是守恒的,所得到也意味着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去,曾经能够和你一起出去的人们,现在也奔波四方,一起拉个群聊视频或是语音都成了件碌碌生活中的开心事,曾经能够说走就走的可以被我们随意支配的富裕时间,现在也只能奢求来几个不招人待见的调休,然后化作特种兵穷困潦倒奔波。
临海别于台州,就好像萧山别于杭州。向往着往城市中心,却又舍不得那一方旧土。生活节奏是缓慢的,生活成本是高昂的。我曾以为的一个小县房价却也快要逼近杭州周边,这让我向往大城市的念想又破灭几分。坐在去往江南古城景区的公交上,旁边驶过的菜田农田俨然和小地方一个模样,马路是水泥的,还未混合上柏油的焦味,是坑洼的,还没有那几份宽广和平坦。司机是好客的善解人意的,可以耐心地为游客解答乘车码的使用,也可以和一个从上海而来的客人侃侃而谈:说临海,说生活,说人生。
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似乎周末哪里都变得人多,我的本意是出去走走,杭州基本的公园或是景区也人满为患,出去似乎成了最优解。车票并不昂贵,景区也为了复苏经济暂时免费。走在东湖,感受着有别于西湖的水和风,人来人往的一些当地人的闲庭漫步,几只黑鸭白鸭从湖中心赶来向游客争艳,炫耀着自己的还不成熟的翅膀。我在长城脚下买了一份米糊,类似凉粉,褪去了口中的几份干燥;又在另外一个阿姨处买了一份烤冷面,加蛋加肉松和青菜,由于恰巧赶上了前来洒水的汽车,我那冷面多了几分烤焦的味道,阿姨连忙抱怨和道歉,我说没关系,烤焦也许别有风味。
一路爬上长城再到爬下,好像也并非别人口中所说那般累,也或许太阳不那么毒辣,而清风恰好来送爽。在长城下面的紫阳街打卡了乌饭麻糍雪花糕和海苔饼,一切都得到了满足,疲惫和奔波此时卸去,坐在一处石凳上看着来往的,想起了自己的那座家乡小城。一样的未被拆迁的老城区,马路不大不新却充满年代沧桑。身在家乡的时候嫌弃她的路不平,娱乐设施不够。可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和她相似的地方,却又觉得是满足。这样的心境我想不止我一个人独有,也不止这样一个时刻拥有。
绍兴有别于临海,多了几分繁华,但也可能我去往的便是人际中心的缘故,也可能杭州通往绍兴并不遥远。
绍兴是鲁迅的家乡,这点人尽皆知。我在初中的时候读鲁迅,月亮下的瓜田爱吃瓜的猹、白头绳蓝夹袄的祥林嫂、未见其人先见其声的阿Q等等,当然还有那每个孩子幼时向往的一处百草园。我清楚的记得在家里的书架上还摆放着那本最最经典的彷徨,我终生难忘。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其一是读他的传记,其二是走进他的博物馆。鲁迅的博物馆一路走下,便可以清楚得了解到他从学医到写文的一路艰辛。独特的,趣味的,当然还有他的求学生涯以及他的爱情。
绍兴独具盛名的是黄酒,也就是越酒。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再到耳熟能详的三国东吴这样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一方独特。一口黄酒下去,初时并不觉得劲道,待到坐下几分,走上几步,便觉得头脑开始晃悠,吓得自己忙着再去要了一根黄酒棒冰解解酒,褪去那几分醉意。
这里的一切好像都与鲁迅有关,你可以再来上一份孔乙己中的茴香豆,坐在小河边看着来往驶过的乌篷船,他们或是来了一场柯桥之旅,又或者是东湖赏春。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和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我不擅长写旅行的记录,所以这些都是在车上无聊的时候写下的,未经雕琢的文笔恰能掩饰自己的不足,多了一分尚有余地。在和朋友交流之时偶然聊起多读书和走出去的话题,我的理解是书要多读,我在最近拜读了余华的另外两本神作,兄弟和在细雨中呐喊,又读了陀夫的白夜,在自我成长方面看了杨天真女士的通透。也许现在你叫我说上一些感受,我会哑口无言或者说不出几句,但我觉得无聊的闲碎的时间的阅读在日积月累后总会慢慢洗涤自己的内心;而走出去是为了将自己所读所看的虚幻的东西,与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形成一个对比,你可以感受那些文豪笔下的奇景,也可以认识到那些相似的人们。
文学的力量在于敏锐的发现,表现的深刻,在感性的,定格的图像里展现世界的真相和人性的奥秘。我想这便是扎根于书和走出于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