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太注意一个问题,方言正在中国的城市里渐渐消失

全文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如今的抖音几乎成了流行歌曲的风向标《野狼Disico》的头感觉还没摇上几天,最近又被一首新歌盖过了风头。没错,就是那首《大田后生仔》。

可就在前几天,我却被一则关于这首歌的新闻惊住了。

有好事的音乐博主跑到了这首歌中描绘的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他希望搞本地人一个唱一句《大田后生仔》的线下活动,但很尴尬的是,他发现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居然不会唱那开头的几句闽南语。

闽南人不会闽南语?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很不科学的事情。不过后来博主自己也调侃了,怪不得词作者在副歌部分也写到了

零零后的同学,不会说方言。

不过仔细品来,这个问题似乎确实被很多人忽视。当今的中国,比八零后九零后更小的下一代,哪一个又不是在普通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

采访中大田县当地的孩子也只是不会唱,但至少还是听的懂。但把视线放到更远的全中国,当下很多地方的孩子甚至连本地的方言听都听不懂。

没错,事实上,方言文化在当下中国城市里正不经意地悄然流失。

产生原因

和几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不同,如今的孩子一出生便沉浸在普通话的环境中,不光是爸爸妈妈,甚至周围的一切人都不约而同的在潜意识中达成了某种认识。在孩子面前,只能说普通话。渐渐地,孩子大了,他也就只能听得懂普通话了。

究其原因,这种现象大概最早是从十多年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融合而产生的,伴随着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同时,交通的不断进步又使得地域之间的概念逐渐被缩小。

曾经最早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间都有着不一样的方言,但随着不同方言区的人通婚的比例的上升,彼此的交流也逐渐舍弃了方言而采用汉语的通用语言——“普通话”。

诸多家庭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因素,最终使得目前很多中国孩子会讲所在城市或父母家乡的方言越来越少,大多数孩子属于“没有方言”的一代。

官方在几年前发布了一个比较令人讶异的统计根据。

中国目前现存的120多种语言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2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会说纯正满语的人竟然已经减少到不足100人。

面对这一现象,很大一部分人站出来表示,方言作为一个历史产物,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该到了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毕竟,假如你的孩子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行走在学校时,总是要被同学或老师调侃的。而出了社会,假如方言口音太重,总是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的确,方言文化发展到今天,主流社会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一种观念:方言不再被需要,它们应该进博物馆,而不是我们的生活。

方言有用么?

关于方言是否还适应时代这个问题,官方早就做过回复。

早在2005年的11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语言文字周报》采访时,他指出:“一种语言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

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因为文化基因是保存在语言里的,如果语言丧失了,人类文化基因库就必将丧失很多基因。过多文化基因的丧失,对人类将是一场灾难。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首先要对语言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要尊重各民族的方言,要尊重各种方言,包括尊重繁体字等历史上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方言发展到今天,社会功能性或许的确在一步步削弱,但这并不代表方言已经到了需要进入博物馆的时候。

从广义的角度去看,方言承载的不仅仅是交流。更多的已经演变成人们对于乡间文化,对于乡情记忆的情愫。

试想一下,当你去到北京,听不到带着调侃的儿化音;当你走在上海的街头,感受不到诗人笔下的吴侬软语;当你来到四川,没有人再边吃火锅边喊着“巴适”......当这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你觉得,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么?

另一方面,方言还承载着我们几千以来的传统文化。

作为全世界著名的曲艺之乡,中国有着数不清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京剧、越剧、楚剧、汉剧、黄梅戏、粤剧,再算上说唱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天津相声、苏州评弹、山西梆子戏等等。

当我们的下一代没有人会说方言的时候,你确定这些国粹会面临灭顶之灾?

保护方言从你我做起

方言文化逐渐在流逝,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可喜一面。

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是一次政府牵头的大型语言文化国家工程,旨在保护当前濒危以及即将消失的地方语种和文字。同时,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也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录制项目,深入各地调取收藏各地方言,并进行科学整理保存。

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们是很欢迎的,不过作为我们普通人,我们对待方言的态度应该有所转变。

或许正如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的那样。

“我将来的孩子必须得听得懂我们家乡话,你去学校可以不说,出了社会可以不说,但你在家里你得会说,因为这是家的一部分。”

当然,关于保护方言,也有人一直在默默行动着,

2015年,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在长沙启动了“响应计划”,旨在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分类、整理,将学术性、文化性、大众性及趣味性结合起来,最终将调查研究成果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

汪涵表示,“响应计划”的灵感来源就是繁体字中的“響”。“上面是一个乡村的‘乡’,下面是一个声音的‘音’,所以我觉得最响亮的声音就是乡音。乡音一直在被我们使用着,但真正能从乡音中感受到文化依存,或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的魅力的人却不是特别多。很多人甚至对乡音慢慢遗忘,在自己身上眼睁睁看着它消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17年第40期/总60期 乡音 行路人 感慨了时光如梭, 感...
    Li_Xuemei阅读 1,376评论 0 1
  • 女儿堪堪入读小学两个星期,老师便发送了一篇推广普通话的文章。 每年的九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自1998年...
    结绳记事2019阅读 450评论 0 4
  • 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17年第40期/总60期 乡音 行路人 感慨了时光如梭, 感...
    Li_Xuemei阅读 690评论 0 2
  • 秋意深深,失望深深。 几星期的思绪编织、翻滚。几星期的浸心于灰暗悲怆的围袭中,浓缩于这七页春秋中。心路的坎坷历程,...
    暮潇潇阅读 836评论 25 24
  • 持续更新...... 1.关于生命周期的一些想法 生命周期描述的"组件"由创建->...->销毁的过程,掌握这些流...
    SnailWalker阅读 41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