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工作几年后,生活的节奏渐渐稳定下来,可是,处在这种节奏中的我们,会不会觉得,这种稳定的节奏渐渐地失去了当初的期待。甚至,当我们习惯这种节奏之后,午夜梦回,却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些什么。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于安慰自己,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们又按部就班地开始另一天的忙碌。那个心中的困惑,却一直潜藏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若是没有外力的作用,我们可能就不想知道答案了。可是,在突然的某一天,要是有什么事情逼得我们不得不去直面它的时候,我们却失去了直面的勇气。
就像丁丁张老师的这本《强光直射》中的陈亦奇,34岁之前的日子里,总觉得自己活得好好的,却在生活中某个强光直射的早晨里,一切都轰然倒塌了。
一个“疯子”般出现在面前的女人,一个突然跑路的合伙人,还有与自己提分手的女友……一切都是猝不及防,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阴差阳错的,踏上了一段没有提前计划好的旅途,旅途的尽头,带给所有的人的都是什么呢?
或许,生活中的很多体面,只有在崩坏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真实到底是什么。
01 原来,我们早已经与自己想要的生活背道而驰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曾是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多规划和期待的。所以在毕业后到三十岁之前,我们的节奏一直都是在圆梦与实现人生目标中。或许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依旧会发现,那个时候的我们,是一直在蹦跶的。
至于在先前冲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偏离轨道,在当时是没有答案的。大概人生都是需要沉淀,沉淀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才能来一个回看,才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吧。
就像书中34岁的陈亦奇,生活早已经在很多按部就班中走向了麻木。曾经的自己,奋斗工作,当下工作稳定;曾经的自己会给女朋友制造很多惊喜,当下却总觉得老夫老妻了;曾经的自己会出去旅游,如今出门却变成了换个地方继续工作。
所有的一切,仿佛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意义,亦如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日子,过着过着,早已经和自己想要的生活背道而驰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回看过去,看一个人过得好与不好,评判的标准其实并不是外人经常说的,买房买车加高薪,或许这些目标我们通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然而,能够给予一个人对生活安全感的,大概是我们对生活依旧充满热情与期待。
只有那一份热情与期待,才能抵得过岁月的漫长。
我想,这大概很多人,人到中年,忙碌之余细细思考,却对生活开始觉得平淡如水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生活与自己想要的那款背道而驰,那就试着找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热情与期待。
02 有的时候,失控是为了夺回控制
失去热情与期待是一回事,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的生活一直都不在我的控制之内。就像书中的宋春风,她的人生并没有像他的名字那般春风得意。
从青年开始,她代替父母成为一家之主,放弃了自己的读书机会,把弟弟妹妹拉拔大。原本以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可以得到家人的尊重,殊不知,这一切在弟弟妹妹看来是应该的。年少的时候遇见的白月光,在阴差阳错的境遇里,两个人错过了。知道多年后,两个人再次相遇。
原本以为,生活会向另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又再一次掉入了另一个深渊。丈夫和妹妹的相继离世,弟弟的算计,女儿的欺骗,一直以来,她都是用各种理由安慰自己,不要让自己对人性太过失望。
直到女儿骗她去做饭,然后把她的钱带走,她才清醒了一些。曾经,她认为她为家里人付出一切,是为了让这个家更好。曾经,她以为对女儿好一些,是为了弥补她这些年缺失的父爱。曾经,她以为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隐忍,是为了以和为贵。
可等她做到这一切之后,生活依旧没有善待她。所以,她开始放纵自己。尝试了活了这么久的休闲体验,也认识了一个叫“陈一起”的网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居然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得到了安慰和理解。所以,她渐渐沉迷了。
原以为遇见了一个精神伴侣,殊不知现实的生活依旧很现实。所以最终,她被网上的这个人骗了钱。生活又进入了一个无奈的阶段,她也开始失控了。
所以她想着去找现实中的他理论,她要把她的钱讨回来。
生活中,有不知感恩一味要求别人付出的人,也有一直默默付出期待回报的人,在每个人的认知里,都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应该的,都是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的。渐渐地,人们会发现,当一种习惯的方式持续了太长的时间,有些事就渐渐失控了。不是做事的方法不对,而是我们低估了人性的贪婪。
所以,选择失控方式之后的宋春风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感觉自己重新活过来了”。是的,有时候,失控何尝不是为了重新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权呢?
03 撕开虚伪,我们才能找回自己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人都会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生与很多的东西绑定。比如,就拿书中提到的旅行这件事来说。旅行,其实并不是像网上的人说的,从一个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对自我的一种寻找。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会把旅行当成一种展示,让人觉得他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然而,有些人是身体在路上,灵魂依旧在家里。所以报了个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连自己为何要去这个地方都不知道。所以注定理解不了,出门的意义所在。
就像书中陈亦奇的女朋友,按照计划要去日本,定了酒店,做好了打卡的攻略,出门前的最后一刻就是,她把陈亦奇的行李箱也带上了,只要他直接去机场汇合就行。
所以前一秒还在高强度工作的人,如何能够立马转变心态就如度假的心态呢?呈现出来的自然就是敷衍了。两个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是兴致勃勃,一个是兴致缺缺,自然而然地,这场出门就失去了意义,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
后来,陈亦奇和宋春风的那场不在计划内的济州岛之行,反而在没有计划中发现生活更多的美好,哪怕他们去吃的不是什么高档打卡店的食物,也能从中真正体会到食物本身的好吃与否。
人也一样,大多数时候,人们通过人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别人心中的美好样子,所以,活着活着,你就得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你甚至得放下真实的脾气,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意图,为的就是迎合所有人的期待。
可是,有用吗?好像没有。你会觉得心累,你会觉得不开心,你会觉得生活失去了兴趣。所以,真实才是最好的。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遇见真实呢?大概就是体面崩坏的时候吧。在这本书中,我觉得对于人性的安排最讽刺的就是,那个陈亦奇的合伙人,把他们合伙的公司卷铺盖走人,还骗了很多人的钱,找到他的时候,他居然死死地拽着双肩包,让人觉得那里面仿佛装了很重要的东西。
他对陈亦奇说,他没有卷铺盖走人,只是想给父母的骨灰找到一个合适的安放地,所以哪怕他再次逃跑了,陈亦奇也替他守着那个双肩包。结果就被宋春风这么打开了,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两罐单丛的茶叶。
大概也是到了这个时刻,虚伪包装之下的人性就这么展露无遗了。
而这种时刻的到来,人或许才能真正地清醒过来,有些人他就是这样子,自己或许就是接受不了,所以才一直不愿意相信。
“发疯”可以适当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事情的不满,然而,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回望真实的自己。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在匆忙中忘记了自己,也不要在匆忙中忘记出发的缘由。敢于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真实,就像接受强光的直射那般,我们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