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作为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关系群众切身获得感。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形式主义苗头偶现、“头雁”引领作用弱化、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等问题逐渐凸显,若不及时疏导化解,容易成为阻滞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淤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策,是推动基层党组织这一“神经末梢”焕发活力的核心要义。
一、破“重痕轻效”之弊,在减负赋能中回归服务本源
部分村党组织将党建异化为“做台账”,精美的会议记录、活动照片成了“硬指标”,却对“三会一课”是否解决灌溉难题、主题党日是否回应就业需求漠不关心。有的村为应付检查集中补填数月学习笔记,却从未组织过一次贴合农时的政策宣讲。这种“纸面党建”让党建与治理成了“两张皮”,群众感受不到实际成效。
破解此弊,需从根子上扭转导向:一是刚性减负,重构考核体系,大幅削减台账权重,把“群众是否满意”“问题是否解决”作为核心标准;二是融合赋能,推动组织生活与乡村实事结合,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开“板凳会”、在产业发展中上“田间党课”,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解决问题的“实战平台”;三是开门评议,定期邀请村民代表评价党建成效,用“群众口碑”倒逼工作从“材料好看”转向“实绩过硬”。
二、育“头雁领航”之能,在强基提能中锻造核心力量
村党组织书记这一“领头雁”若动力不足、能力欠缺,党建工作便难有起色。有的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面对集体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解“没思路”;有的习惯以“干部”身份发号施令,忘了“党员”本分,与群众说话“打官腔”;有的因年龄偏大,对智慧党建、电商助农等新事物“接不住”,难以适应新要求。
建强“头雁”队伍,需靶向发力:一是赋能提能,开展“菜单式”培训,围绕产业培育、数字化应用等实用技能定制课程,通过“书记擂台赛”晾晒实绩、比学赶超;二是严管促干,签订年度“责任状”,明确集体经济增收、民生实事等硬指标,推行“季度述职、年度评议”,让“守摊子”者坐不住;三是梯队培养,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选拔“接班人”,设“书记助理”岗位传帮带,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
三、解“管理宽松软”之困,在严管厚爱中激活党员细胞
党员队伍“活不起来”,党建就成了“无源之水”。当前,流动党员“联系不上、参与不了”,年轻党员觉得组织生活“枯燥无用”,民主评议时“老好人”扎堆,不合格党员处置“下不了手”,这些问题导致队伍缺乏战斗力。
激活党员细胞,要刚柔并济:一是流动党员“云端管”,建“线上支部”推送学习内容,实行流入地、流出地“双向报备”,利用春节返乡开展“归乡服务日”,确保“离乡不离党”;二是年轻党员“兴趣引”,结合其特点设计“党建+短视频宣传”“党建+志愿服务”等活动,用鲜活形式替代“单向灌输”;三是评议考核“真较真”,推行积分管理“红黄榜”,将参与防汛抗旱、帮扶群众等表现量化公示,对连续不合格党员依规处置,让“党员”身份真正成为责任与荣誉。
基层党组织这一“神经末梢”的畅通,是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稳固的前提,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通过破除形式主义、建强“头雁”队伍、激活党员活力,让“神经末梢”感知群众需求更敏锐、解决实际问题更高效,才能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服务发展的战斗堡垒。当“神经末梢”持续焕发生机,党建工作便能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党的旗帜在基层一线始终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