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说谎、暴力、厌学、疑病等问题行为背后,存在着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发现问题,拒绝一味批评责骂,有技巧地耐心辅导,积极寻找原因,帮助孩子改正。

这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掌握一些心理知识与辅导方法,才能巧妙且有效的应对问题。

譬如,运用弱化疗法对待不良行为,使孩子自主减少其行为;用阳性强化法来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对正确行为给予鼓励奖励以强化行为;用孩子的语言,即故事疗法来让孩子明白问题行为将导致的不良影响;运用角色扮演法来体会他人感受,学习从他人角度考虑,将心比心;运用系统脱敏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观念。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而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常听见一些家长说“我忙于工作,没什么时间陪孩子”,我表示理解却不赞同,甚至厌恶。不要打着为了孩子的幌子,却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需要。用心一点,多一点陪伴,多一些交流。

书中有句话,特别在理: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好好地爱孩子的妈妈,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感受到来自爸爸的那份浓浓的爱意。

家庭关系不和睦,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与人格的塑造。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施加过分的压力,不强加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于孩子身上。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其的关爱,并心怀感恩。

重视每一个行为问题,挖掘其背后的心理需求。与家长携手,共同解决,才能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读后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