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我很想念他

一个新的哪吒诞生了,1979年的哪吒已经远去,而我很想念他。对于8090后而言,老版的“哪吒”曾经是唯一的哪吒。这部哪吒的形象极度贴合《封神演义》的原著情节,也与大部分人童年时听过的故事相同,所以理解起来天生带有了亲切感。

哪吒的原著故事是一个极其奇幻、富有荒诞色彩的故事:他的出生就被设定得很奇异(母亲怀孕三年六个月后产下一个大肉球)、七岁时洗澡闹海打死夜叉抽了敖丙的龙筋、当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时自刎析骨还父、太乙真人捏莲藕莲花重塑其肉身使其复活。《封神榜》里的结局是他在取得三头六臂、火尖枪等法宝后,成为了伐纣先锋,助力姜子牙。

1979年版哪吒的创新点在于:设定龙王及其“党羽”为残暴剥削者的形象,为祸百姓,哪吒是为了阻止龙王捉童男童女才挺身而出,才有了之后闹海的情节,而不是单纯的因为洗澡因为顽皮而“得罪龙王”。上位者们的昏庸暴虐,基层管理者的助纣为虐,底层反抗者的被镇压,使得这部动画片被很多人评价为“政治色彩极浓。”

在老版哪吒电影里,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父慈子孝”。从他诞生于世的一开始,李靖对他就是带有敌意和戒备的:表现在用剑砍“肉球”;面对龙王的控诉,李靖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将哪吒捆起来,并没收了他的武器;面对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的威胁,李靖甚至犹豫着提起剑来想要以哪吒一命换取暂时的和平。

面对父亲的“背叛”和“大义灭亲”,哪吒并不像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一样“弑父”以代之,他表现出来的隐忍和自毁更加屈服于传统孝道的精神内核。他最终选择析骨还父,虽然这一举动并未能摆脱“孝道”的大框架,在古代文学史上则是从未有过的“叛逆”举动,在国产动画史上也是少有的“暗黑”情节。

题外话,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优秀的点,在于它完美融入了传统戏曲元素。不管是在人物的造型、动作设计、配乐还是对话上,都给这部动画片标记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在这部动画片里,纸片人们被设计配置了京剧人物一般的表情和动作,走位显得铿锵有力,配乐节奏的抑扬顿挫更是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