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天,我居然提前进行了一次“秋游”。昨天下午,应文学群好友“朱二哥”邀约,我和本地收藏名家龙老师一起前往石海村下围社、枫洞社和灌村社等几条自然村,进行了采风探幽。
我们驱车从灌村路口进入S355省道,直入约两公里右转,就抵达了第一站——石海村下围社。下围社,座落在鲤鱼山前的开阔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背山望“海”的自然村。村后,即是连绵起伏的鲤鱼山(俗称:鲤鱼头,或来鱼头)。村前,即是奔流不息的小海河。小海河流过村前,只见河中突兀地横卧着一片巨石,约有十个立方大,我想这大概就是“石海”村名字的来由了。
朱二哥领着我们进入鲤鱼头山脚下,进入下围社的河堤竹林小道。三百年来,这条不足两米宽的“林荫路”,便是下围社村民通向“大陂田”农田的唯一捷径了。小道左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海河以及茂密的河堤竹林,右边则紧贴鲤鱼头山脚那条长长的灌溉渠水圳。
下围社村后这条水圳,不仅是灌溉良田的农业用水,也曾是村民们两百多年来的生活用水。听村民说,就在十几年前,自来水开通之前,村民除了在自家打水井,就常常来这里打水挑水回家,甚至直接就在水圳池口淘米洗菜,洗衣服洗棉被呢!
朱二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这水圳,长年累月源源不断一直流淌,流向山背后,最终汇入著名的“大江圳”,一起灌溉滋润着大陂田以及凤院村的田地。原来大陂田村和石海下围社的村民,分别位于小海河下游和上游,共饮一江水,还共享一条水田灌溉渠,而且两个邻村相距不到800米,怪不得朱二哥要称呼这里的村民做"石海大哥”了。
我们访问了村中老人,他们告诉我,原来这里全村姓欧阳,竟然就是源出我丈夫老家——凤院村云麓公祠一脉,江埔凤院村欧阳氏的一个分支!!据传该村祖上永秀公在清朝中叶(约三百年前),从凤院村沿着小海河逆流而上,“逐水而赶鸭乸”,绕过祖山(黑山)寻找养殖业水源,偶然看中了这块依山傍水的平地,便举家安居,繁衍生息至今的。全村已有六百多人,并无杂姓。龙老师说:"这村庄靠着鲤鱼山,望向小海河,又有百年大榕树遮风挡雨,风水宝地,多子多福呀。"
他说得没错。我们回到下围社村前那口老鱼塘,鱼塘尽头就是那一棵挂牌写着两百五十多年的大榕树(村里老人喋喋不休地说,这老榕树起码有三百年了呢)。榕树主干粗壮,枝繁叶茂,为村民撑起一把擎天凉伞,他们在树下乘凉,下棋或聊天或含饴弄孙,共享天伦之乐。古老的榕树就像是一位慈祥的土地公公,陪伴着欧阳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也。
我们重新上了车,穿过下围社的乡道,前行三百米右转,驶入信洞与枫洞社。信洞社的路不好走,我们直接开往枫洞社去了。枫洞没有洞,但是有座让我感慨良多的邝氏祠堂——应华公祠。
从祠堂的外墙看,至少建有两百多年了,却保存得很完整,远远看过去,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了。祠堂门檐上挂着三个红灯笼,大门口两边木板上,雕刻着"宣城世泽长,淡墨家声远"的金色对联(祖训)。
此情此景,不觉勾起了我这位异乡同姓人的乡愁。果然是同姓三分亲啊!其实我一直都有留意自己的姓氏渊源。我查过,全国邝姓总人口其实也不过40万左右(海外华人华侨除外),广东邝姓即占了18万。从化各村邝氏,包括我的老家鹊塱村,也是源出中原宣城一脉。从化邝氏约1.7万人,约占全省10%,竟约占全国4.5%呢!
应华公,大概就是枫洞村这近千邝氏的开村鼻祖吧。祠堂屋檐里面,雕刻着各种祖训故事,各种祥瑞神兽,虽饱经沧桑,图案有所破旧,但依然清晰,人物以及神兽栩栩如生,让人震撼。收藏名家,古玩大师老龙说,这些图案的上色颜料是用古老原始的岩石粉跟采摘植物原色调出来的颜料,所以才能保持色泽这么久远。看着这些两百多年保存下来的作品,当年那些前辈们爬梯扶墙,描绘润色,精雕细琢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这不就是古人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吗?我由衷地佩服他们。
我抬起脚跨进屏风前,屏风并没有精美的图案,只刻着对联:“应读高学苦练身,华书淡墨耀雄才“”。横批:兰桂腾芳。繁体字蕴含着古典的味道,穿过屏风就见到厅堂正中摆着几个供奉祖先的香炉,墙上贴着:启堂延福寿,华隂孝孙贤。厅堂的前面有两条高大的柱子,柱子上用"枫洞"两个字做开头刻了一幅金色的长长的对联。扁厅左右两边的梁木上,有几架吊扇,才总算染上了一番现代气息。扁厅的地下还乱七八糟地摆放着许多四脚长板木凳。导游朱二哥说,村里添丁或婚庆,甚至敬老宴,清明祭祖宴等等,一般是在这里张灯结彩,摆酒席庆贺的。扁厅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张贴着书法作品及邝氏家族男丁婚庆的字辈字号等,有个别的纸质已发霉变黄,甚有纸质脱落,一股霉气夹杂其他气味扑鼻而来。
虽然每年会有几场大型宴席在这里举办,但平日里,终究缺少了点人气呀。但愿这冷冷清清的祠堂,甚至有些残败的祠堂,能尽快修缮起来,重振雄风起来。毕竟,只有回到这里,只有站在这里,站在祖训对联面前,站在祖宗牌位面前,我们才能如此强烈地感受到,那一份血脉的认同,那一股熟悉家风,那一种书香的传递,那一种世家的传承。
“秋游”石海见乡愁。秋游归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未曾想,我能在老家鹊塱村十公里之外的石海村枫洞社,找到邝氏后人的这一份认同的荣耀,这一份美丽的乡愁。彼此同饮流溪水,共脉一宗堂,虽然隔着山,隔着水,心里依然感受到那一份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