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空看完了张磊的《价值》第四章和第五章两章内容,这两章主要讲了一些投资方法和一些投资者的自我修养。
主要内容我就不去详细了,看完这两章对我最大的感触是自己知识的落伍和思维的惰性愈发严重了。
虽然我也算是地地道道的科班金融专业出身,但看完书顿时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已许久未更新,惯常的思维模式也需进一步的修正。
一、知识落伍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是缘于书中对于企业“护城河”的讨论和阐释。
所谓“护城河”,简单理解就是一家企业相比于竞争者拥有哪些难以逾越或者获得的优势,这些优势传统的来看包括品牌、专利或特许经营资质、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有效规模等。
书中张磊认为传统的护城河是有生命周期的。“所有的品牌、渠道、技术规模、知识产权等,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护城河。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以往我对于优秀企业的理解首先关注他的“护城河”到底深不深、宽不宽,投资标的的选取也是主要选取那些拥有传统所谓护城河的企业。
但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所谓护城河并不能长期的拥有或者维系,按照张磊的话说这些所谓护城河都是有时间周期的。
很多伟大的企业看起来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如诺基亚、柯达等企业,说倒也就是几年的事情。
我以前特别着迷于购买那些有所谓护城河的企业股票,有特许经营权或者国家保护秘方的企业等。大家都知道云南白药是国家保密配方,而且他的股票多年来涨势整体不错。
但细究背后的原因,其实保密配方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云南白药不断的创新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促使自己的企业运营收益不断增加,股市表现也不断创新高。
这也就是张磊说的另一个观点,“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其实虽说自己是金融科班出身,但是说实话自己对于金融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主要存在于本科及考研期间,研究生期间忙于实习、找工作及毕业论文等琐事,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自己懒惰未读书的借口,这期间未曾详细认真读过一些金融书籍和前沿研究文章。
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大多数是经典理论和教材,虽对于自己经济金融思维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自己很多时候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就满足于此了,后期也未再深入的学习研究相关的金融知识。
特别是对于投资知识的应用更是严重依赖本科时期所学理论,未就投资理论或根据市场变化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自己长期投资不得法。
这仅仅是自己专业的所学知识的落伍,对于其他知识的落伍就更为严重了。
很多时候自己总是骗自己所学知识工作够用就行了,但是看到很多更为年轻的后辈那么努力总是有一点忧虑。
倒不是忧虑竞争的问题,而是羡慕他们能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拥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
我自己老是想着考证和看书,但是真正落实的事情没有几件,这种状态从自己硕士毕业持续至今。最近我也是痛定思痛,不想再这么浮躁和懒惰下去,又开始购书读书计划。
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期待倒逼自己认真读书。
这次读书的种类也开始有所改变,以往所读的书全部是工具书和经济金融、地产相关的书籍,时间久了,便觉得枯燥无味了,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读书热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尝试在读书方面进行劳逸结合的搭配。我自己比较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尝试搭配看一下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我发现效果还不错。期待能够将这样的习惯保持下去。
知识的落伍问题必须要重视和解决,“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希望自己能够日有微得吧。
二、思维惰性问题
我自己的思维惰性具体表现就是懒于思考、缺乏好奇、机械思考、片面认识。
书中张磊说道“投资人要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浓厚的好奇心,大到思考社会进步、商业演变的内在逻辑,小到思考企业如何运作才能够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我觉得自己特别懒惰,两年之前当区块链和比特币大热之时我曾经思考要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但后来的研究也仅仅停留于知乎、公众号等表面水平,没有购买书籍进行系统完善的学习。
后来比特币暴涨过一段时间,可能自己也错过了一些机会,当然现在来看投资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日常做事情,我认为最大的思维懒惰可能就是时常幻想“毕其功于一役”,拼命考上大学我就彻底放飞自我,或者考上研究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迅速的回归到佛系状态,享受当下,满足于现状了。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纵观那些但凡取得不凡成绩的人,大抵应该都是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当然我们不需要保持高考、考研、找工作期间那么高强度的努力和学习,但是日常的看书求知是必不可少的。每天一到三个小时的学习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不一定是让自己多优秀,只是保持一个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就很有必要。
我们看看现在的长辈,对于社会新鲜事物全然陌生。
我总是在想,我们总是笑话老人不懂新鲜事物,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先前20多年的高强度学习让我们能够保持快速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一旦我们放弃了这种学习习惯,开始让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慢下来,那几十年以后的我们就是现在老一辈的翻版。
机械思考在我们身上也比较明显。
书中张磊说“价值投资者还要有一个重要修养,就是不要做机械的价值投资。简言之就是机械地长期持有、机械地寻找低估值、机械地看基本面。”
这里就要再涉及我前面提出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问题,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常常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然后寻找投资标的,长期持有那些自认为低估、基本面良好的企业股票。
一旦入手就只关注股票涨跌,机械的持有,对于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变化不做仔细研究。更有甚者,买定离手,很长时间连账户都不看。
经常有新闻报道某某早年购买了茅台股票,然后忘记了,如今翻了好几十倍类似新闻,以此来强调价值投资的成功和神奇有效。
但是这只是运气使然,谁都知道,曾经乐视还是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呢。
对于这类问题张磊也给出了答案,“首先,长期持有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其次,购买低估值的股票并不是价值投资回报的持续来源,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才是。最后,很多时候基本面投资往往是趋势投资,是看行业的基本面或经济的周期性,本质上也是博弈性的。”
这也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事情的良好开端并不能保证其有一个满意的过程和结果。
这就需要我们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的跟进和修正产生的矛盾,不断的打好补丁,这样才可能产生一个满意的结果。
这个逻辑我想应该适用于很多地方吧,不仅仅是做事情。两性关系、家庭问题、职场矛盾等等,开始只是开始,能不能取得好的结果还得看后期的努力。
今天写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也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目前所存在的重大问题。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
大家好,我是左右君,90后,金融硕士,新北京人,学艺不精,知之甚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所思所想,对我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记得点赞关注评论区一起讨论,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