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七年前,我就买了《正面管教》这本书,并完整地读了一遍,对书中的“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观点如获至宝,并在日常的教育中加以运用,运用得好的话,确实效果好。可是一段时间后,就忘了,又回归我的旧思想了。近两年来,福州较多地方开展了正面管教的课程,于是,每每看到“正面管教”四字,就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助于解决问题吗?但我也常常在遇到问题时,原始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冷静下来,任由情绪主导我的行为。看到一些朋友运用了正面管教的策略后,孩子也会运用来教育大人,忽然认同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我现在管自家孩子的方法跟我爸爸妈妈管我太像了;我教育学生的方式,与我学生时代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的父母和老师给我的教育在我身上烙下了极深的痕迹,以至于一有问题,马上调出那固有的教育模式。于是认识到想要坚持做到正面管教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比如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当我们关注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大人们面对的挑战是要放弃自己的疯狂念头—人要先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关注于解决问题与关注于惩罚,甚至关注于逻辑后果相比,会营造出一种非常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教室氛围。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会因此而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如此。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当大人肯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施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孩子们就会出成为出色的解决问题能手,并且能想出许多很有创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来。
想起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群孩子在玩水,慢慢走到水池里,扑腾扑腾的•••一个妈妈抓起女儿劈头盖脸地就一顿骂:谁让你下水的,淹死了怎么办?这孩子非常沮丧,以后再也不敢下水了;另一个妈妈则开心地说:哇,你好厉害,敢下水了•••然后在那个夏天,这个小姑娘学会了憋气、换气•••平心而论,多数妈妈都是那个第一个妈妈,而这样的影响是有多深远!
因此,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解决问题真是太重要了。《正面管教》一书中,给出了如何操作。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对两名学生因没听到上课铃声而迟到逻辑后果,全是如何处罚,听到这些措施就好伤人;继而老师要求大家为有助于迟到的同学准时回到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全是如何帮助他们能准时回班的措施,听着这些建议就好感动。也就是说在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室里,班级氛围是尊重、互相帮助、受感动的。
因此在关注解决问题时,要做到3R1H:1、相关;2、尊重;3、合理;4、有帮助。
前几天我儿子在楼下踢球,很迟了还没有回家,我就打电话给他,他带着哭腔地跟我说他把小区广告栏上的玻璃打破了。我内心咯噔了一下,但我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我让他跟保安说一下,先回来,等一下再让带他去赔钱。回来后,我问他你是怎么把玻璃打破的?有没有想过以后应该怎么做才不会把玻璃打破?那现在已经把玻璃打破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他说去赔钱。我说还要用你自己的零花钱去赔。他点点头。反观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冷静下来了,没有生气,这有助于解决问题。接着,算是比较尊重孩子,没有责备他,引导他思考以后该怎样做才不会损害公共财产,并让他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让他明白要为自己承担责任。后来还想到他当时的害怕,其实还是自己平时在他犯错时,过多地责备,导致他开始时支支吾吾不敢说。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是学习的开始。但这个细节,现在想来,过于说教,对他的影响还是太小了,还是应该从平常的小事以身作则去影响他。运用“关注于解决问题”去反思这件事,我还是没有很好地去运用好这个策略。
在以往对孩子的态度中,我也常常生气地说:你想想你做了些什么?其实说这句话很愚蠢,愚蠢之处在于,这句话假设大人能控制孩子们的想法,但他们控制不了。那些被送去暂停的孩子,不大可能在那里想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更可能想的是你做了些什么,以及你对他们多么不尊重不公平,有些孩子可能会满腔愤怒和怨恨,想的是要怎样才能扯平,或者下次怎样才能不再被你抓到。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因此把自己想成是坏蛋或不够好的孩子。积极的暂停则完全不同,他是要帮助孩子感觉更好,这样他们才能接通理性大脑,而不是让他们感觉更糟,不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在每个人都能够都能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大脑之前,专注于解决问题,就不会有效。
因此布置一个积极的暂停区是很重要的,布置时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要花时间训练,暂停区要装扮得温馨,并具有振作性。2、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那是有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头脑风暴,在积极的暂停区是能帮助孩子们心情好转的活动,比如读书、玩玩具、休息或听音乐。很多父母和老师相信允许孩子在犯错时玩玩具、读书休息或听音乐,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奖励,这些人其实是深陷于陈旧的观念之中,坚信孩子要遭到惩罚,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而理解不了当孩子们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这一事实。
因为暂停这个词已经当了一个惩罚意味的恶名,所以让孩子们换个名字比较好。3、事先要和孩子们商量好一个计划让孩子们感觉好起来,他们才能做得更好,如果孩子还是说不,你可以说好吧,我想我要去,这样你就会给孩子做出榜样,表明暂停并不是什么坏事。4、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以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作出弥补。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比如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提问时要注意不能有腹稿,关键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提“为什么”的问题,因为“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会招致孩子的戒备。如果你和孩子中的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都不能提问,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反思我对儿子打破玻璃这件事,在启发式问题上还处理得不够。如何更好地进行正面管教,还要再多具体操作几次,并对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