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我们每一个妈妈做梦都想做好的事情.一路走来,回忆我陪伴孩子的过程,跌跌撞撞,走了好多弯路,现在,终归看到了方向.
最开始,我把培养孩子自信心,寄希望于老师.因为我们说话,孩子不一定会听.现在想来,亲子关系不好,不会沟通,张嘴就是比较,孩子能听你的吗?
所以很有自知之明.想办法和老师靠近,因为老师的话,孩子十倍于家长愿意听.如孩子在课堂上有个小表现,小闪光点,老师及时表扬,那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蹭蹭"往上窜?我们家长只需要坐收渔人之利.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如果真能这样,至少有一部分孩子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孩子,自信心爆满.
我的经验是,仅仅依靠老师表扬孩子,就像有句俗话说:靠小姨生孩子-----假的.一 是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孩子,又要讲课,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不现实;二是老师的夸大或不真实的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说服力.三,也是最客观的一点,老师或者外人只有你孩子表现出成绩时,他们才会看到,才会有表扬.而大多数孩子凤凰涅槃的艰辛,只有父母陪着度过,外人是不知道的.谈何表扬?
下面的文章来自于董进宇博士的总结.
NO.1
培养孩子良性情绪,即积极的心态
挺胸抬头,目光坚定,这些都反映你的情绪状态,精神饱满,形成自信的稳定情绪状态。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焦虑、烦恼等消极情绪中,一旦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就被消极情绪缠住了。
我给大学生做过这方面的报告,题目是《松开抑制的力量》。人被消极情绪占领,时间长了,形成稳定的情感反应模式,一个人将表现得蔫头搭脑,眼睛没有神采,不自然地驼背……整个人生动力不足。我们注意到,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只要坐在他的身旁,本来你的心情很好,他和你谈两句话,你的情绪马上就下来了。这是消极情绪在传染。快乐情绪对孩子成长极其重要,所以,我们家长要把良性情绪不断地传染给孩子。
热情跟自信是连体的胞兄弟,状态一旦饱满,一个人才能处于自信状态。比如说通过一个人走路测他的自信程度,自信的人通常走路很快,抬头挺胸,这样的人情绪状态非常饱满。情绪是人生命的动力。情绪不满何来自信?没有自信,好比汽车没油了。自信是对自己能否完成事情的相信状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苛责中,他会感到懊丧。刚高兴起来,父母就泼凉水。人需要不断地鼓励,持续地打气。良性的情绪就像压水一样,只要一句苛责,所有的努力全白费了。
所以说,当一个人情绪状态经常处于巅峰状态,他的自信是自然而然。自信是一种情绪状态,并不意味自信的人就相信自己什么都会做。这是对自己本身的一般能力的相信,是对人本身价值的相信,而不是对具体能力的相信。当不自信的人做事时会显现出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NO.2
培养孩子的自信就必须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实际上,人类最早期发现身心是统一的,后来发现了身心的分离,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人。现代科学前沿又回到从前,认为身心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肉体机能上非常健康,他会直接自然影响精神情绪状态。有生病住过医院的朋友,请大家回想一下住院时的精神状态,一旦肉体出现问题,马上你的思考模式就发生变化,你的精神上无法自信,你不再觉得世界是属于自己的,你不再觉得你什么事都可以做。人精神上一旦亢奋,肉体的机能马上就跟着反应,这两者间是相互互动的关系。威廉·詹姆斯发现了两者是互动的现象。他说:“肉体和精神是统一的,借由身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改变精神,借由精神(即通过心理暗示)我们可以调节身体。”
所以,孩子如果身体有疾病,会导致他情绪低落,自然无法自信,自信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所以,紧张、忧虑、压力、恐惧、罪恶感……在消极情绪下,人谈自信是没有意义的,绝不可能自信。
NO.3
培养孩子的自信就必须确认优点
我们这里说的确认优点是确认优秀品质,这里不是确认行为。
人不会因为批评而改变,不是弥补孩子的缺点而改变,而是因为确认优点而改变的。这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传统观念正是相反的。要知道人家的长不可能补你的短,真正的情况是“一俊遮百丑”,放大你的一个优点。真正的成功是这样来的,没有人把别人的优点拿来和自己的缺点比,这是很蠢的事情。越比越没价,只会使人越来越没有动力。
确认方法:
(1)确认是用陈述句把孩子品质中某一优秀方面正确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对人这种灵性动物是最敏感的,家长要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总结孩子的优点。
比如:你是个有同情心的人
你是个有责任心的人
你是个有自信心的人
你是个有自尊心的人
你是个有上进心的人
你是个有爱心的人
(2)正眼看孩子。
一定要真情实感地表述,不能说不真实的话,发掘孩子真正的优点。如果让孩子觉察爸爸妈妈在骗我,就会破坏孩子对你的信任了。说真正的优点,即使这个优点只有一点点闪光,只要不断地确认,就可以将优点放大。
(3)一定让孩子感受到他在你心中是有地位的。
如果孩子在15岁以下,应有相应的身体接触。拍拍孩子的头,抱一抱孩子,让孩子感觉他在你心中绝对是有价值的。这里的确认只是确认孩子本身的品质和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心、公正心、同情心……对于孩子做了一件事情,问妈妈看法时,你告诉他是对或错,这是对行为的确认。我们可以把希望孩子具备的良性的品质都写下来,热情、自信、上进心、爱心……然后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孩子行为的细微观察,对他的品质进行确认。
父母的眼睛,即父母的注意力焦点,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方向。
NO.4 表扬
针对孩子取得的成就,无法量化的良性行为时进行表扬。
“表扬三部曲”
首先,确认这个成就或行为是正确的,是能够获得荣誉感的。“你在班上能拿到第一名,这是难能可贵的!”
然后,要谈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妈妈真为你能考这么好的成绩,为你高兴!”
最后,鼓励继续奋斗的方向,“你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潜力,你要保持第一的名次,就要全力以付地努力学习。”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后面有极大的推力。表扬的根本目的是把孩子的动力激发出来。谈你快乐的感觉,是为孩子高兴,而不是为你自己高兴。让孩子找到你因为他的行为而感觉快乐的感觉。我们传统教育常常在这个时候,添上句“别骄傲!没啥了不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表扬的效果就全没有了。在一个孩子的头脑中,不是按理智运作的,他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他只是按能否给父母带来快乐的这种感受来行为的。
“不要说但是”,切忌不要表扬与批评同步进行。
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我们有这样的习惯。这是成年人互相制约的关系使然。而你表扬的目的要激发孩子的动力,你刚把孩子激励起来,再一盆凉水下去!这样就是太蠢了!
当你说:“但是,……”时,就把前面的表扬全部否定了!我们先确认孩子的品质,再激发起他奋斗的动力。通过输导到课程上,可以把优秀品质和学习好联系起来。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是绝不甘人后的。人的视角是被引导的,如果借由表扬他其他的能力能够引导到其它方面就可以了。
NO.5 鼓励——良性的推力
这个方法是每时每刻要进行的。告诉他朝一个方向努力,并不对结果作出任何负面评价,这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永恒法则。
绝不能轻易安慰,一旦孩子觉得没考好,妈妈还会给我那么多的爱和关怀,那我下次就做出痛苦状获得安慰。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后,先自虐,然后求得你的安慰,那麻烦就大了!对在孩子的成长上,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安慰是要不得的!不要苛刻,却也不能过度地安慰,最多是理解。这是指让孩子懂得,生命中痛苦必须由他自己独立承担。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安慰中,将会导致负面的心理状态——自怜!自怜是人生的一大杀手。由自卑产生自己怜悯自己的萎缩情绪。一旦产生这种情绪,不会产生蓬勃的向上的动力。
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要在理解之后不断进行鼓励:“没问题!重新来!”
NO.6 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积累自信
一个孩子一旦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并且巩固住了这种感觉,在他以后会形成惯性的成功,想停都停不下来了!孩子在从小的时候,父母不能让孩子产生父母太伟大,自己无能的感觉。
“当一个人有过高飞的感觉,他就永远不会在地面上爬行!”
在孩子眼中,成年人看是最平常的事对他们都是大事。在孩子极端弱小的时候,我们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要求成功的感觉。
斯特娜在谈教育女儿时描述:女儿维妮芙蕾特2岁时,带女儿去姐姐家度假。她的姐姐非常爱维妮芙蕾特。有一天准备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穿衣服时穿了一次又一次也穿不上,姨妈着急出门把孩子抱起来,三下五除二穿好,抱起就走。斯特娜形容:我感觉维妮芙蕾特一整天都不开心,我能体会一个2岁孩子的沮丧!
我们经常对孩子这样说:“别动!打坏了怎么办!”这时孩子心里会自我否定:我太无能,什么也做不了!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细微的行为进行确认:“我们宝宝会拿杯子,好棒!”孩子就会有成功的感觉。不断感觉成功能使一个孩子不再对世界感到恐惧,他会自动产生追求成功的动力。
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说:当一个人自我实现,他的大脑会分泌一种良性的激素叫“β内啡肽”,这种激素在人体内作用使人兴奋的程度10倍于吗啡,一个人将是感觉快乐和舒适。而当人紧张、焦虑、恐惧、烦燥不安时,体内分泌肾上腺素,它是在人警戒、逃跑负责肌肉紧张时才会产生的,这种激素分泌的毒素10倍于蛇毒。
没有良性情绪就无法学习。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紧张、焦虑、恐惧、烦燥不安时,情绪感受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他可以跑,可以行动,可以感受。而他的理性逻辑系统处于关闭状态,不能有条理地思考,这时是无法学习的。而当良性情绪占上风时,孩子相当在神经系统上建立了自动状态,也就是说他可以进行自我发动,激发出奋斗的动力。
所以,我们说如果孩子不断地感受成功,并且巩固住了这种感受,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