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做一个小活动,还是一整个产品,目的都是一个——用户增长,谈用户增长,不可免俗的总要讲一讲用户增长模型,用户增长无外乎是两A三R的问题(获客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收入Revenue、传播Refer)。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五个字母发生着不同的组合:
一、中心化网络时代的漏斗模型
漏斗最经典的用户转化模型,已经用了好多年,在以搜索引擎、大的媒体网站、APP市场这种中心化的网络时代,对产品的转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传统流量转化漏斗下,每个环节都会有一定的流失比例,工作的重点就变成两个:
1、在获客阶段以尽量低的成本获取尽量多的流量,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广告优化手段有:
(1) 搜索引擎SEO:利用搜索引擎本身的规则,让网站的内容更易被搜索引擎收录,出现搜索请求时能获得更高的权重,排在前面,增加获得用户点击的机会。
(2) 搜索引擎SEM长尾关键词优化:众所周知,在国内,想要从搜索引擎引流量,百度竞价是逃不开的,有时还会搭配360、神马这些搜索引擎的竞价。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人人都会,因此在一些热门行业,竞争尤为激烈。几年前,我做E居多得这款产品时,必不可少的也要从搜索引擎引流量,最初的时候一个关键词2块多,因为是做的学区房产品,那时候从点击到电话的转化率能达到30-40%,觉得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后来竞争激烈,我的市场人员告诉我,说是一个点击8块多了,这个时候我就受不了了,一千多块钱上午十点左右就没了。后来我亲自分析了竞价策略,发现他只做了十几个热门关键词。于是我花了3天时间,整理了一些包含特定的地名、学校名称、小区名称的关键词,又写了个程序,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各种排列组合,生成了一份三万多个词的关键词列表,然后上去竞价,最终做到0.86元/点击,持续稳定的引流量进来。这里要吐槽一下百度和360添加关键词的功能,只能复制粘贴,不能导入excel,每次复制粘贴的数量还有限制,就这份关键词,贴进去都花了一天时间。
(3)ASO:和SEO是一个套路,都是希望在中心化的流量集中地获取流量,不过SEO是针对搜索引擎,ASO针对的是APP应用市场。这里面也有很多套路,比如关键词优化、刷榜等,刷榜被市场官方惩罚之后,又衍生出了利用积分墙等广告渠道进行的曲线打榜。
(4)DSP广告竞价: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好的,基本理念是利用大数据,给用户打标签,然后参与广告竞价的各家根据用户标签和自家广告目标受众的匹配度,自行竞价,价高者得。在这次的广告革命中,国内也出来了不少做得不错的公司,比如MediaV,WiseMedia这些,还有被阿里收购的易传媒。但是好景不长,一方面数据越来越集中化的掌握在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手中,另一方面市场上的确是出现了很多参差不齐的流量,渐渐的DSP的有效流量获取也越来越贵。
(5)站群:有一些人提供基本的网站搭建工具和内容,让其他人加入他们的站群,为他建立大量相同内容的网站,通过大量内容曝光,获取流量,然后给帮他建立站群的人一定的分成。不得不说,早期这种方式还是很吃得开的,但是后面百度等搜索引擎调整了算法,这个方式的效果越来越差。
2、努力降低每个阶段的流失率,提升转化,这个过程中,对用户的行为追踪就变得十分重要,运营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分析,例如:什么样的标题更容易吸引用户点击?用户在哪些页面停留?停留时间多长?他们喜欢点击哪个按钮?从哪个页面容易流失?
二、去中心化社交网络时代的罐子模型
当传统方法从搜索引擎和媒体广告越来越难以低价优质的获取流量之后,恰好社交网络发展起来,每个人都成了庞大网络中的一个传播节点,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微信、微博这类产品,希望在里面捞到一些便宜的流量。这个时候,流量转化模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成了这样一个罐子的样子。
这个模型很神奇,常被人津津乐道,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拼多多就是在这个模型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很多公司的营销部门瞄准了这个模型,觉得只需要一定的种子流量启动,然后就能依靠社交网络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流量。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刷屏的总是那几家公司,在微信这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很难实现大规模传播。
这里面也有一个我做E居多得时的故事,我们那时候策划了一款叫《学区房验证器》的产品,当时上海各个区教育局公布的学校招生范围格式各异,有些说从哪条街东侧到那条路西侧,有些又说那几个居委,还有些说的是小区名、门牌号。我们当时做了一件事,把各个教育局公布的信息,用地图一个个的标出招生片区的经纬度地理围栏,然后给用户根据小区名去查询是否在这个地理围栏之内。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个小工具会这么受欢迎,大概一周时间,就从0启动到10万UV(仅上海地区),要知道当时我们并没有做过任何付费推广,只是做好之后我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那时我的好友数也就才几百人,请朋友们帮忙体验一下产品,结果就带来了这样的传播。这就是产品本身对用户有用,用户就自发传播的例子。当然,现在不一定顶用了,因为一方面政府这两年对学区的发布都统一了格式,并且提供了官方网站进行查询,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削弱学区的概念,提升教育公平性。
后来又做过几款产品,也是围绕房产的,流量也还不错,但是并没有像《学区房验证器》一样带来这么爆款的效果。这也说明了这个模型要成功,对团队持续产生创意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那么在这种转化罐子下,有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提升成功率的呢?我觉得应该是有的,多看看成功刷屏的产品,人家是怎么做的,在模仿的基础上有一定创新,虽然不一定能有大的成功,但是比自己在那里瞎想,总归是要强一点的。
三、多中心化社交网络时代的香炉模型
渐渐的,大家发现找KOL也是很费钱的,弄不好比传统引流方式费用还高,于是开始做自家的流量池,通过一个个小的流量池汇集起来,统一运作流量后续的裂变转化。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有两类:
1、自己有门店等可触达用户的传统企业,开始鼓励门店加客户微信,利用门店微信触达用户;
2、自己没有门店的,开始搞自用省钱,分享赚钱这一套,将用户发展成为自己的一个个小的私域流量池。
这时候模型就变成了下面这样,有点像个香炉,只是大家烧香的方式各有不同。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传播裂变机制,而这些都是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的。曾经火热的端游,因为Flash的发展,逐步被页游所替代;曾经需要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软件,现在用浏览器就能打开;曾经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电脑,现在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手机;曾经需要一个APP才能使用的很多功能,现在一个H5/小程序就搞定了。在PC时代红及一时的Flash,在移动时代也被H5所替代。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是不断的变化,我们只有拥抱变化,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如果不是那种有足够创意,始终引领时代潮流的人,那就要多学习别人的案例,让自己有能力在一波一波的潮流变迁中不至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