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提出,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厉行节约从来不是匮乏时期权宜之计,它流淌于党的血脉中,是始终铭刻在革命建设征途中的精神底蕴。
破“过剩迷思”,立信念之磐。物质丰饶背景下,有人认为厉行节约仅体现于经济价值,此种见解实是舍本逐末。回望峥嵘岁月,我们党的节约传统恰恰诞生于延安的窑洞灯光下、敌后的饥馑岁月中,当毛主席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会见陈嘉庚,南洋侨领因此看清了中国未来的旗帜颜色。今日的条例,正是对这赤色基因的有序延伸,它不仅抵御奢靡之风的侵蚀,更是“两个务必”精神的当代表达,时刻提醒我们俭朴的作风是永不褪色的政治品格。
察“制度匠心”,织现代之网。学习条例令我感受深刻之处在于,其制度设计紧扣新阶段治理脉搏。通过“小切口”的精准机制牵引资源的合理流向,比如日常办公中的能耗动态监测与管控,条例推动数字化手段建设无纸化办公流程、视频会议系统等新技术载体,将节能理念嵌入工作环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条例中明晰的动态监测与浪费预警系统如无形网络,使资源的使用轨迹从模糊走向透明可见。这既是对传统人盯人管理模式局限性的超越,更以治理现代化工具让“源头预防”成为现实。
重“日常践行”,燃长效之火。理念生根开花必须扎根日常工作与生活土壤。干部教育培训尤需率先垂范,不仅讲台上阐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之思想要义,更要使资源节约的理念在具体行动中形成无声的榜样力量:如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避免长途奔波、双面打印精简会风。同时,鼓励广大干部结合条例自查日常之“微耗能”,办公室无人灯灭、下班主机闭电、践行“光盘行动”等细流汇涌。条例的生命力,最终只能在这些无数真实可见、可学、可仿效的“行为细节”中得以印证其不朽价值。
古训有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长足”,恰如资治精髓穿越历史长河。我们唯有在信念深处熔铸这“红色基因”,让节俭智慧贯穿每一次工作部署与点滴生活选择,方可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潮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沉实、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治理品格,每一份被精心呵护的纸张与水电,终将凝聚成推动民族巨轮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