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互动话题是“和青春期的战争”,我收到很多父母的留言,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父亲的留言:“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身边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不能不管不顾,又不能太过亲近。”
青春期的故事是令人感动的,是愤怒的,是生活在情绪的骚动和苦闷中,少不了的孤独和眼泪,甚至与父母成为死对头,自尊高涨的同时伴随着脆弱的内心……关于青春期从来都有说不完的各种话题。
这周,一个17岁女孩的落榜,迅速成为热门话题,被媒体视为一颗童星的陨落。在很多人眼里这个青春期女孩有些“四不像”了。
老气的穿着
与年龄不符的低龄言行
刻意的迎合人情世故
(濮存晰对她的印象)
甚至参加治疗不孕不育宣传活动
任何一点不符合大家对青春期孩子的认知,都成了媒体口诛笔伐的素材。
曾经2008年奥运会上灵动可爱的林妙可,掉进了舆论的漩涡,她的父母也被树为失败教育的典型。
1
林妙可妈妈眼中的乖女儿
“她的手机密码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她的QQ、微博是我在帮她管,她跟我没有秘密。”
“没有叛逆过,她同学的妈妈都羡慕死我了。”
“对,妙可所有的事都是我过。”
“老师教过的才会说,除此之外不知道该说什么。”
“初3刚刚学会过马路。”
这不正是中国父母眼中标准的乖乖女吗——安心做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父母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林妙可铺设他们心中完美的成长道路。
我想能不能成为红极一时的童星,还是孩子的林妙对此没有具体的认知,反而是她的父母以“孩子喜欢,那就让她多多尝试舞台表演”为借口,不加筛选的为林妙可接了各种表演活动,甚至父母没有拒绝类似“治疗不孕不育”的宣传活动。
提到林妙可,不得不提2008年奥运会林妙可的“声替”杨沛宜。都是2008年的童星,杨沛宜在奥运会后选择更加严格的声乐学习,专注文化课的学习。
考入了一直以入团机制严格、教学内容专业为名的世界十大童音合唱团——“杨鸿年合唱团”。
杨沛宜的父亲曾说:“我当然认为我女儿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现在她需要过的是她15岁的暑假。”
林妙可的“无数可能”却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就开始了。在偏离重心的家庭教育下,母亲眼中单纯乖巧的孩子却在奥运会假唱风波后,长期被媒体中伤并承受留言摧残。
林妙可的母亲说:“她是慢慢变得很小心很小心的,因为她受过的伤害太多了,她现在意识到要自我保护了。”
2
被林妙可妈妈忽视的最要命的成长需要——同一性的形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
简单地说,同一性就是让青少年明白“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管感受和意识。
心理学家把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
同一性扩散:个体没有探索,也就是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
同一性早期封闭: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精力自我探索。
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同一性完成: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看似比同龄孩子有了更多的经历,有了跟多锻炼心智机会的林妙可,其实是被父母取代了她自护探索的机会。
“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我如何适应社会”对林妙可来说是“妈妈的事”。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完全的神经与认知的成熟直到大约25岁才会发生,比已有关于青少年的经验之说要晚的多。
青少年大脑经历着重要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青春期的强烈情绪常常压倒理性的决定,当面对同龄人的压力时内心更为脆弱,并且大多青春期的孩子缺乏推理能力及预见行为后果的能力。
父母应该做的是支持青春期孩子探索的同时,为他们要经历的可能把关。这也正是家庭教育最难把握的火候。
很多人说林妙可现今的表现是“伤仲永”,把好牌打成烂牌,其实并不是。
开始就没有仲永十里八乡尽折腰的天赋,充其量就是个长得比较可爱但资质一般的小朋友而已,被好运气过早扶上了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