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学生、老师还是其他的任何一种职业,如果你对某一项技能已经到了孰能生巧的地步。那么你应该考虑一下,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多久了。这通常意味着你的这个状态持续了多久,你就浪费了多少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
经验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东西,但我们应该是持续的获得经验而不是坐享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经验会给我们带来便利性,同时我们也通常会坐拥自己经验所带来的荣誉感。便利性越大、荣誉感越强,就会让我们感觉十分的良好,并且十分的舒适,待在这个区域不想出去的诱惑力就越大。而这个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舒适区”。
我现在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经验,但似乎好像已经待在舒适区不动了。对老师来说,经验真的十分重要,我想对任何一个职业也是一样的。
其实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是完全处于一种“学习区”的,这个知识点,这个方法在这个班级中的应用得到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反馈,其实大多时候在课堂上就完全能感知出来,如果觉得效果不错,反馈很好那么这种方法就会被自己存储下来;如果这个方法带来的效果很糟,那么你就会主动去分析原因,并试图去改变这种做法,把这种改变用在另外一个班或者下一次的课堂上。如果这次改变成功,那么你又会把这个方法存储下来。
就是这样,几乎第一学年里都是处在一种“学习区”当中,直到期末,你就会存储一整年当中你认为比较成功的教法。然而学生是一届又一届,但是你的教材,你的课程安排却是三五十年都不会改变,所以,貌似你第一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已经能受用终身。对待下一届的学生不用再备课,不用再探索新的教法,也不用花心思去存储更多的东西。所以你感觉是如此的轻松以至于如此的舒适。
我们知道,有过多年经验的老师都有一个十分厉害的本领,那就是上课根本不用课本,反正都是那些知识,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所以,有可能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只有前两年是待在“学习区”,而后面的二十八年都只是前两年经验的二十八次重复。
当然并不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毕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你拥有更远大的理想,想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那么你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处于“学习区”而不是“舒适区”。如果依然用三十年的时间来算,如果你一直处于“学习区”,那么就意味着你获得了真正三十年的经验,而不是两年经验的二十八次重复。三十年经验与两年经验相比,哪个是顶尖,哪个是菜鸟,必定一目了然。
如果你更向往经验两年而重复二十八年的生活,就不应该去羡慕那些精英人士甚至抱怨社会的不公,你们花的时间一样,但不同的是一个在“舒适区”,一个在“学习区”。这也说明了“一万小时定律”真的并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