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朋友为了选A或选B苦苦纠结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说“你就扔个硬币吧。硬币下落的过程中,你心里就会有答案了”。相信不少同学都玩过这个游戏:正面就选A,反面就选B,硬币一扔,本来犹豫不决的事突然在那一瞬间咯噔一下,默默祈祷正面吧,最好是正面!啊,反面?那就再扔一次。类似的事情还有撕花瓣最后一片是单数还是双数,削果皮不断就A断了就B......
其实做类似事情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偏向,“被偏向”的一方往往是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导向,但是:
为什么我们还会扔第二次硬币,再撕一朵花瓣,再削一个苹果皮呢?
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同学纠结考博还是出来工作的问题,明明职业测评指向考博更适合他?
为什么朋友会因为两份工作的选择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你纠结让你分析,明明你觉得A工作显然更符合她对职业的要求?
你可能跟着朋友一起纠结,想帮他却跟着他的思维绕成了一个死胡同;也可能你已经有点烦了,不明白他到底还有什么好纠结的。恩,放轻松,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职场中,这个“选了A却又不甘心B“的问题。
既然选择了A——这个选择或许是职业测评导向,也或者是同事朋友领导的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应你在以往的生活、工作经历上所呈现出来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的。所以大家才会觉得A更适合你的发展,但是你对这样的结果却还是有点不甘心。为什么不甘心呢?
1、B也有你想要的一部分东西
2、有些你没有表达出来的背后原因
关于第一点,这部分东西可能是资源、平台;也可能是你一小部分在A工作中暂时体现不到的职业价值观;还可能是年少时的一种情怀。例如A:在一个金融行业做技术,B:在一个游戏软件公司做技术,也许他的能力(专业学科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都导向他更适合在金融行业,但是他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从小喜欢打游戏,喜欢动漫,所以B选项中有他的情怀,有他想要的一部分东西。
关于第二点,有些背后的原因当事人很难启齿,例如A公司虽然什么都很符合他的职业特质,但是A公司入职后所在部门领导是他以前的同事,在原来的工作上还有过一些争执,不确定他是不是会“记仇”?又或者,知道自己很适合做学术,考博的方向基本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但是想想自己已经28岁了,男朋友在哪还不知道呢,再考个博,似乎在个人问题上不知道怎么交代。
不管是什么原因,与其一直这样纠结下去,我们就不如来探究一下你所不甘心的那个B选项吧!
你了解过它吗,它是你想象当中的那个样子吗?
就像很多大学生创业:大学毕业纠结是要创业还是要找份工作?想创业是因为不少同学都以为创业可以睡懒觉然后不用看老板脸色,赚的都是自己的,好歹也是个小老板,所以创业更自由、更有积极性、更有面子。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一旦开始创业,前几年你自己是没有工资可以拿的,甚至是到处借钱给员工发工资和再投入的;早上你或许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一点是可以睡懒觉,但是晚上你一定会经历失眠的日子;没有亲戚朋友会因为你开了一个小微企业而觉得你很牛掰,因为现在满大街发传单的都叫业务经理。听到这,你是不是对“创业”有了一点幻想的破灭?然后我再告诉你一个数据:大学生创业的存活率是万分之三。万分之三呐,如果你了解这些现实情况,再结合一下自己当下的资源、能力,是不是对父母的建议“先踏踏实实找一份工作做积累”也就不那么不甘心了?
所以,对你的职业选择项去做一个了解吧。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对你所学专业的就业岗位有所困惑,可以问辅导员要一份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校友通讯录;如果是对一个岗位有所困惑,请身边的朋友帮忙介绍这个岗位的人,邮件或电话给对方表明来意和所需时间,请他在方便的时候配合帮助你做一份职业访谈——听听在这个行业或岗位上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职业的。为了避免听到太过情绪化的言论,这样的职业访谈建议多做几个,更客观。再者你也可以了解这个行业的大牛,看看他们写的书,做的采访,或者演讲视频,这些都能帮助你快速地了解一个职业。当你一定程度全面地了解过它之后,再看看它还在不在你的纠结选项里!
当你全面客观地了解过这份职业的优劣点后,如果它还是和你的那份兴趣能力价值观导向的职业一起在你的心里,难以割舍的话、、、、、、那就让它在吧。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先吃哪个而已,时间问题。看看自己当下的能力、资源和价值观:
工作or创业?——肚子会饿吗?
——会
——那就踏踏实实先工作,做积累,把你的创业梦想放进工作中来,相信一个 用创业激情在打工的人到哪都是受老板欢迎的。这样既积累了物质基础,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人脉,不是为将来的创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吗?
考博or工作?——考博对你来说意味的是什么?
——喜欢研究型导向,但是听了师兄师姐说的博士生学习期间要承担的内容,又不是我喜欢的。
——去了解一下很多职业都有研究型岗位,例如课程研发、产品研发、工程师等(因为不了解所学专业,所以只能列举大致)。
体制内安稳的工作or满足内心文青的少年梦?——你有文青的资本吗?(文章写得很好/歌唱得很好还会几门乐器?)
——没有,但就是喜欢。我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放弃现在体制内的工作,家人肯定 反对,我很看重家庭关系,而且让我放弃这份工作我也没这个勇气。但是好羡慕独立作家/音乐人啊。
——体制内的工作相对工作时间比较固定,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种兴趣和情怀发展在职业外?工作之余报个乐器班,或者自己写写东西投投稿。公司年会的时候也可以积极报名参与,慢慢地将兴趣培养成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可以做好,又可以满足自己职业价值观的终身事业。事实上,终身事业不是一个两个测评可以告诉你的,也不是你一眼就可以看到的“那个职位”,因为它是会“动”的——它是随着你的能力、眼见、资源的不断提升而慢慢达到的一个平衡状态。每个人每个阶段的能力有所变化,当下最需要的东西也会发生改变,职业生涯规划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跟着你动态的生涯一起成长,帮助解决你当下最需要最迫切想改变的困惑。愿我们在面对职业生涯以及人生抉择时,都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