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闻简书新上线“能量条功能”,大意是规范用户点赞行为,每名用户、每天有一定数量的点赞限额,超过限额,“能量条”便会耗尽,之后的点赞将不会为一篇文章产生“热度”。其从机制上抑制了用户的“滥赞”行为。
确实是一个好功能,可惜推出的不够早。
自打简书推出“简书钻”,写文章有钻得,点赞有钻拿,而钻据说可以变现,社区的氛围顿时变的不同。
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写文”与“点赞”。大的原因,兴许是为了那也许有的“变现”,小的思量,可能仅是乐于收集,每天又收入多少“钻”,内心多少是一种收获。
然而在刚推出“简书钻”时,我内心是有一些忧虑。因为简书钻的存在,“点赞”不再是纯粹的“点赞”,背后隐含了利益的得失。我害怕人们会舍本逐末,为了“钻”,而去“赞”。
事后证明,我彼时的忧虑,尚且忧虑的小了。
个人滥赞且不说,简书竟然形成了一个个有组织的群落,互相抱团点赞。更甚至于,我听说有的人们,只给自己人点赞,不给别人点赞,意图最大化利益自己。
这些都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为一个还不知怎么变现的“钻”,能费尽心思钻研到这般地步。如此用心与辛苦,若是用在能在切实利益群众的正道上,想来早已发家致富、人人敬佩。
直至最近某一天,简书根据点赞热度算法,给我推荐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全是一个“烦”字。没错,是3000个“烦”字,因点赞的人多,被系统自动推荐给我。
我点开文章,直奔评论区。其中一名简友留言,大意是,“感谢系统给他推荐了这样的文章,让自己删除简书没了顾虑。”
哎,这显然并非当初“简书钻”设计者的初衷。也可以说,这次的能量条制度,来的不够早。
我们尝试把时钟回拨,回到当初简书下定决心搞钻的前夜。仔细揣摩揣摩,简书决策者是个什么样的心意。
我想,肯定有尊重写作者,使写作者获得相应收入、地位、尊重之初衷。意图使用某一个算法系统,可以叫“简书钻”,也可以是“简书钞”,来公平的彰显价值,使能者多得,整个平台随之活跃。
这样即活跃了文字氛围,又使作者得以填饱肚皮,如此初衷,谁又能说它不美好呢?
只是世间的美好,需要你我扪心自问一句,自己是否堪配得上。
如果人人都不去滥文、滥赞,现有的制度,已经够用。反过来说,如果人们还有滥赞的心思,又岂是区区能量条能挡住的?
这一番事故下来,给予了我许多启示。
首先如果自己是一个管理者,该如何去制定策略,而不引起滥用与祸患?
这时便要想的长远,考虑策略实施之后,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产生哪些隐患?不要太乐天,结果才会稳妥。
其次,如果自己是一个适应规则的角色。那么应该想的是,如何在不违背自身原则的情况下,自安于规则之中,使得自己获得长远的声誉与成功。
无论是滥赞还是滥文,这都是一件挺砸自己牌子的事,无益于长远的安乐。
话说如此,我其实是事后的诸葛亮,等事情发生过后才能揣摩出正确的做法。在简书钻刚发行那会儿,我并没有想到那么多。
我也是在吸取经验与教训。
学人化浊
201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