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的讨好型人格

一提到讨好型人格,我们总是会频频点头。为什么我们都有这个问题呢?这要回到文化上面。

《论语》中有句话: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之。

通常大家的解释是,敬侍老年人,要使老年人受之而安。和朋友处事,要使朋友完全信任你。爱护幼年,要使幼年觉得你可怀念。

这么解读,你有没有觉得要想让老者安、友者信、少者怀,就必须做点什么才行。

为了让爸妈安心,你接受他们认为合理的工作、婚姻和人生;

为了让朋友信赖,你倾其所有去完成一个承诺;

为了让后辈怀念,你委屈自己,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但这样做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到,自我的需求、理性、自由和外在的对象形成了对立。虽然得到了他们一时的肯定,但却违背了自己的内心,终究有一天这样“老者安,友者信,少者怀”的好局面会因为你的心力耗尽而支离破碎。

那么,怎么破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在我们的文化里。

假如把文化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很明显我们的文化属于后者。内倾型的文化,强调自省,重内求。说白了,就是做好自己。以这样的视角看待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

你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序,父母想到你,自然就会感到安心踏实;

你为人真诚,做事沉稳,朋友自然更愿意相信你,把事情托付给你;

对待幼小,你能教给他们很多有意思的文化,平等的跟他们相处,接纳他们的情绪,他们自然想跟你一起玩,长时间没见就会想念你。

所以你不是为了让他们“安之,信之,怀之”,而去费心尽力的做这个忙那个,而是你个人身心和谐,与人相处的修为到了一定的境界,他们想起你的时候自然“安之,信之,怀之”。

这样解释,你还觉得他在教我们讨好别人吗?显然不是,孔老夫子只是说出了他自己的愿望。你愿不愿意接受,喜不喜欢,都需要自己去判断。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也希望在你死后很多年,有人在发呆的时候轻轻地想起你,或许是你教过他怎么辨别东南西北,或许是你带着她去过一个好地方。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也希望不在身边的父母不再担心你的身体和生活,想到以后即使他们不在世了,你也能用心面对以后的人生。

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之...我反复读着这句话,读着读着,眼泪就出来了。我真心的喜欢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样一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怀之”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