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诗有什么用呢,诗是人精神世界的一种高层次追求。在假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样的评价,一个老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好奇心驱使我去看这部电影,“死亡”诗社,“死亡”二字令我打寒颤,难道它是恐怖片吗?高分电影值得静下心来看。
这部电影发生在一个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学校,该学校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高升学率而文明。在他们开学的第一天遇上了这个对他们产生极高影响的人——基廷老师。基廷老师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开学第一天,基廷老师让他们走出教室,并说了一些诗,“capture,my capture”的出处,让他们走进那些已逝的诗人,看看他们的面孔,倾听他们的声音,倾听死亡的声音,领会死亡的意义,及时行乐,让你的命运超脱世俗。
他的教书方法让他的学生感到怪异,阴阳怪气,但是挺独特的,在他们的脑子里想的还是,这些东西要考吗?这种想法不正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所有的吗?我们处在应试教育的历史潮流中,即便国外也是如此,读书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只是为了考试和试卷上的分数吗?看这部电影要带着一面镜子去反观我们自己所处的学习状态,不得不说,基廷老师的教育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基廷老师对诗有着自己的看法,那些人们视为经典的,必读的诗和导论,老师让他们撕掉,消失于历史。这很大程度上就有种与传统教育相对的感觉了,学生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要求,有一点犹豫,也有一点兴奋。这种感觉我也体验过啦,不过不是整页书撕掉,而是把一半撕掉,以便在第二页有个对照,我当时挺心疼的也很兴奋,我一向爱护书,舍不得撕。
文字和思想能够改变世界。基廷老师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他们中间去,让他们靠近,语重心长地讲解诗,极具亲和力。我们读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这段话激发了学生们对诗的向往,生存的意义的探索。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生存即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是我们能想通这个问题,那按照我们的理解去生活就能体现意义了吧。谈到意义,从开学到现在我没有像极力地去追一部剧地看《士兵突击》,它的每一集都耐人寻味,许三多,一个看起来很傻而不太懂得变通的人,他一直信奉者一句话,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听起来就很绕,但这是真理,他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这本身就有意义。
死亡诗社的成立。那群男孩看到了一本学校的年鉴上看到了基廷老师,于是他们去找基廷老师,提到了一个叫“古人诗社”的东西,老师跟他们说了一些古人诗社的事,学校不会喜欢这样的社团的。于是他们便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秘密成立一个诗社。应该是在晚上吧,天很黑,他们打这手电筒穿越阴森的树林,来到了一个洞,那是他们诗社的根据地,宣誓古人诗社成立。宣誓词“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这句话很有意义,跟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青年的放荡不羁,青春气息,追求崇高精神的理想,真疯狂,放在今天我们也没有那份执着。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基廷老师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带着期待,带着愉快的心倾听者着。老师讲了不同剧的表演形式,演得惟妙惟肖。他甚至站着讲桌上,这样从古至今认为失去老师仪态的动作大概也只有他能了。“我站在这,以提醒自己必须经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当你认为你知道某件事时,必须再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即使那看来似乎愚笨或错误,你都必须去试试。当你阅读时,别只想到作者的见解,想想你的见解,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