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造就想象,幻想多半美好,而现实却很令人无奈。其实每个作家写出来的小说多半是幻想出来的,情节可能来自现实,但细节,尤其是一些感人、令人欣慰的细节,多半有点“夸张”的意味。这种“天堂式”的写作虽受大众欢迎,但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我本人并不喜欢这类小说,《半生缘》这部小说是个奇迹,至今唯一一部让我情感喜怒哀乐变化着,并时时吸引着我,不会像其他小说看到一半就感觉没意思,看不下去了。
细一想,吸引我的不是它的蕴含的哲理,而是它的真实性、现实化,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民国时期的人情世故,复杂命运,感受那一代的辗转人生。
《半生缘》它最大的亮点就是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细腻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例如:世钧冒着雨去帮曼桢捡手帕,捡到后一系列困惑就来了,她会不会误解呢?想找什么理由说服,自己帮她找手帕仅是内疚?等等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到位。
曼桢,一个由坚强到最后向命运妥协的女性形象,命运似乎越是喜欢捉弄坚强的人,她被家所困也被家所害,那时的社会和家庭是铸成她悲惨人生的主导因素,全篇在动乱的社会环境熏陶下,让小说带上了浓烈的政治意味,这使小说更蕴味深长。我不禁要问,是那一代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回过头来,想想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不过是一两年的光景,水花镜月般令人唏嘘,曼桢却为他墓守了十四年。信上所写:“我要你知道,有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她都在那等你;”这句感人的话,对这部小说来说,似乎是无力的呻吟而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表白。
不得不赞叹张爱玲女士的文笔功底。当我看完《半生缘》时,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情愫,那一下午很难受,都有点悲观地看待人生。是被那故事所悲化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