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钉
1.
早上,在路边吃饭,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和他奶奶起了争执。男孩撕扯着奶奶的衣服,来回扭动。奶奶低声训着男孩,面带愠色。
男孩始终没有放弃,昂着头高声讲着什么。奶奶越来越不淡定,扯着男孩一会往东一会往西。她好像不知该如何摆脱或说服孙子。“这孩子真难缠。”开始有人小声嘟囔。
奶奶的训斥声逐渐加大,边上围拢过来四五个人。众目睽睽之下,奶奶愈发慌乱起来,她弯腰扬手,“啪啪啪”打了男孩的屁股几巴掌,看样子,力道不小。可男孩还是不服气的样子,他甚至都没有一丝要哭的意味,纠缠照旧。
这时,旁边已经围起了一堆人。多是开出租的司机和路边的生意人。十来个人都穿着深色的衣衫,让这个穿橙色半袖的孩子看起来格外显眼。
忽然,一个穿绿色汗衫的中年男子一把揪过男孩,训斥起他来,声如洪钟。小小的男孩在这个高高大大的男人跟前,仿佛比刚才矮了一头。看得出,这男孩胆子不小,在一个陌生人手里也毫不示弱,嘴里一直嗷嗷地讲着道理,身体还扭着,想要挣脱。
奶奶终于摆脱了孙子,掐腰在人群里,舒展着因为刚才的扭打而皱巴巴的上衣,四处张望。她长长地吁着气,好像脱离险境一般,脸上的皱纹渐渐平展下来,然后便立在人群里,与那些看热闹的人融为一体了。
男人两个有力的大手握着男孩的两只胳膊,把他推搡到一棵树底下,“站好!你给我站好!信不信我弄死你!那是你奶奶啊,怎么能那么对你奶奶!”
“我不站,我就不站!”男孩倔强地拧着脑袋。但是明显气势已经不如刚才。他抬头四处看,奶奶不知道去了哪里,不见了人影。
男孩劲不小,一直想挣脱。男人就和他周旋着,他的手使劲按着男孩的脖颈,试图把这孩子按趴在地上,男孩两腿撑地,脚不停挪动着,保持不倒下的姿势。他撅着屁股,但是脸马上要贴在了地上。
“我弄死你!”绿衣男人依旧喊着,这时,另一个黑衣男人对着男孩的屁股抬腿就是一脚。周围人依旧看着,笑着:“这孩子是真倔,也是活该……”我终于忍不住胸中怒火,冲上前去。
这时候,孩子奶奶来了,男孩使劲挣脱开男人的手,跟奶奶走了。
我心中升起巨大的愤怒。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大庭广众之下受此羞辱,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
那两位“好汉”估计还陶醉着,觉得自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孩子奶奶于水火之中呢吧。他们或许还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教育了一个熊孩子,为自己刚才的“见义勇为”拍手叫好呢。
我想问问二位好汉,那是你家孩子吗?你有什么资格出手管教!你有什么资格连打带骂!你不觉得自己一个成年人,强制一个孩子的模样比孩子的所谓“不孝”更欠揍吗?
我也想问问,这位奶奶,您怎么能容忍一个陌生人如此对待自己的孙子,还站在一边看热闹,那到底是您的孙子,还是您的仇敌!
那只是个孩子,他再错,也不该受此对待。而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家长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是大人,是家长,是因为我们有比孩子更好的思考能力,更优的觉察能力。而不是仗着我们个头比孩子大,就强迫孩子,让他一切都要听我们的。
2.
回到办公室,与同事小微说起此事。小微提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儿时的小微与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要她手里的玩具。她不给,这时,妈妈就会跳出来,一边骂她小气,强迫她去分享,一边当着众人的面把她揍一顿。
揍得那叫一个痛快,好像这顿揍是揍给别人看的。好像揍这一顿,就表明她和她的孩子不一样,是孩子自己不懂事。好像揍这一顿,她就被普罗大众认可,属于三观正常了。
小微说,小时候这种事情太多了。她永远不会原谅妈妈,而妈妈现在总是要求她百依百顺,否则就骂她不孝。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儿时妈妈与姥姥吵架,把姥姥赶出家门的样子,她觉得妈妈此时要求自己的女儿孝顺,特别可笑。
而现在她也会与妈妈吵架,小女儿就在一边看。她不知道女儿长大之后会不会也会如此对待自己,像是报应,又像是轮回。
与父母的关系,并非如书上的阳春白雪那样美好,越长大越是问题百出。我们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孩子,当我们独立,当我们学会思考,矛盾就此产生。
3.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是没有资格做父母的。父母这个职业总是带着许多的光环,也自带许多形容词。比如“无私”、“伟大”、“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又比如“百善孝为先”……等等。
我曾经也信奉着以上格言,奉为金科玉律。可是,在我自己也当了妈妈之后,我对于传统对父母的解读没有更赞同,反而更质疑了。
石头从小挨揍无数,倒不是因为石头做错了什么事,而是因为他把妈妈刚刷干净的白球鞋穿脏了,因为回家吃饭晚点了。
还有一点石头必挨揍无疑,就是跟小朋友打架了,不管是他打的别人还是别人欺负的他,回到家总免不了一顿胖揍。
石头如今已经成年,他与父母的关系日渐疏远,父母面对他永远居高临下,永远不理解。他们只关心这孩子是不是长成了我想要的模样。他们从未真正看见过石头,也从未走进过石头的内心。
4.
我想,一直生活在温暖家庭的孩子是无法体会这一点的。如果你真觉得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那么你很幸运,真的体验到了传说中的父母之爱。
也许我说的话看起来大逆不道,又违背常理。可是我想,看清楚真相比什么都重要。就算这话不怎么漂亮,就算这不符合大众价值观。
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父母。他们为了孩子无私奉献,对于孩子没有要求,只有支持。他们明白孩子因我而来,却不属于我。他终究要成为他们本来应该要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要他成为的样子。
他们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个大人去看待。这样的父母往往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唯父母命是从,也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怎样孝顺。
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很好,像亲人又像是朋友,“孝顺”已经不足以表达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是自然而然,发自肺腑地对父母好。
5.
然而太多的父母并没有学习过要如何为人父母。他们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也许更糟。他们没有见过无条件的爱,于是当自己有了孩子,也给不出无条件的爱。
我们当认清一点:父母也不总是对的。
当我们作为孩子,觉得愤懑、委屈,却又被大众价值观啪啪打脸的时候。就离抑郁不远了。很多的抑郁症都是因为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而来。
明明父母视你如草芥,明明他们控制着你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你还要劝自己: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我想太多,一定是我想的太龌龊。你不痛苦谁痛苦。
你连自己的感受都不敢承认,因为你认为父母总是对的,人人都这么说。你整日纠结,整日自责,整日痛苦,永不得安宁。
6.
想要摆脱这种魔咒,第一步就是看清真相,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也是人,他们不是神。他们的年代能吃饱就已经算幸福。所以精神上的追求看起来那么不切实际,他们一定这样说过“你哪来这么多事,我亏待你什么了?”
在他们看来,给你衣食无忧已经是最大的恩惠了。你还要他们在精神上关注你,那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过分的无理取闹。他们本身亦缺乏精神世界,终日为了那口吃的劳碌。精神算什么,先活命。
这世上,唯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上岗证书。罕有人为了好好爱一个生命去生育,大多数人是为了繁衍,还有人是为了热闹,甚至有人并没思考过,只是意外孕育。
孩子三岁,父母也三岁,因为孩子出生那年,父母才真正成为了父母。这其中的难堪,这其中的笨拙,这其中的不会做,做不好显而易见。
7.
真的不喜欢一板一眼的陈词滥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感情上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去规定我们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真正的爱是不因规则束缚,由心而发的。然而在去爱之前,我愿意先看清楚事实真相,不因为别人都这样而这样。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我不愿意再看到今天这一幕,几个彪形大汉合伙强制一个孩子,上升到道德高度,指责孩子不孝,羞辱孩子。
我不愿再看到,所谓伟大的父母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一个孩子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
我更不愿看到,多少孩子因为看不清真相,自我否定,自我质疑,把自己逼到抑郁的死角里。
一团浆糊能把人憋死,最好还是活明白,看清楚吧。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资格做父母,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当你接受了这个真相,痛苦就已经减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