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不长,翻下来已是满脸泪痕。
爱情,于男于女是不同的,于女人,它是本能;于男人,是本能的升华。
茨威格是女人的苏格拉底,那么熨帖,直抵人心。怎么会有人比你还贴近你自己。
女主人公,十五岁初见R先生,一见倾心,目光灼灼。十七岁相逢,之后的邂逅,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给R先生生下孩子,依附其他男人养育猴子。随着他们的儿子死亡,她也枯竭,生命的末尾,她将写的信寄予作家。R先生对自己在另一个人的生命参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一无所知。
怪只怪年少衣衫薄,哪怕她熟透了,一身风尘,再见他,也依旧是十七岁少女般,一脸清纯,羞涩又热切。
她对他只是一生艳遇的N分之一,他是她的唯一,唯一的唯一。
她多聪明啊,她知道作家眼里温柔暧昧的微光属于所有人的;她也清醒的直觉,哪怕诉衷肠打动对方不是她想要的。她想要的,她是得不到的。在她爬进坟墓前,她只想告诉他,请求他相信她,耐心地听她慢慢把这一生讲完,然后请他继续他的生活。
秀诚意在任何时代都是猥琐的,爱情的互通有无,它是化学反应,也是暗地里复杂精妙供需的博弈。
他认不出她来,但摆脱的方式是一样的。满足不了作家的爱,那就站成一棵树,静静看着,温柔慈祥,万一他走近呢,汹涌滔滔也要冷艳平静。
毫无保留地付出,全无条件的倾慕,这如上帝之爱。投射了所有的爱意,不求回报,耗尽一生,最后都将回重重地坠回自己的身上。所以她不敢告诉,也不能告诉。
承受不起作家的轻视,漠然和无动于衷,那么重重的回落力量将她击倒在地,粉身碎骨。她最后告诉他,一脚踹开他的心门,然后一走了之。
她也许想告诉他,你很好呢,看我多喜欢你。她死了,无论作家什么反应也不会一句话,一个眼神能给她带来天堂和地狱,那些都无关紧要了。
那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全了她爱情的完美。没有背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一丝一毫的油烟气,她的爱情是完美的,完美而伟大。她不愿成为牵累,带来一点点的厌倦。她不确定自己会是他完美的爱人,但她相信自己,那毫无杂质的爱情。
一夜过后,他塞给她钞票,因羞辱而悲愤地夺门而出,遇到当年的管家,管家一脸震惊,她慌忙将钱塞到管家怀中。
大家都知道,我爱你,唯有你,你是不知道的。
“爱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用理性工具,性格分析,精神分析,就好像用漏斗在舀汤,只会撩起些葱蒜和紫菜叶,一无所获。在感性经验被理性排挤的无立足之地的今天,就不想要用理性来看待了。
即便是探究原型,我也相信这样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现在的人,就越来越学会,看一眼,心一空,扭头便去。文中看不到她的一丝怨气,到时让人觉得心酸的卑微和感激。
不是因为感激什么,而是感激本身就是好的。当然要感激,在那一段时间和空间里,不是喜欢他那也不会喜欢别人,至少还是有些不一样。
以前总觉得,人都是浅薄的,爱过后,就什么都不是了。后来才发现,哪怕喜欢过一天,也永远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
以前觉得,爱情是荷尔蒙,走走停停就挥发完了,后来才发现,它不仅仅是那样,喜欢你的谈吐,举手投足,思想的灵光,哪怕是看出你的逞强,你的傲娇,你的软弱无助。
我是生吞活剥的现代派,其实一饮一啄,和你一起,也可以。
始知孤独,无能为力和一丝丝的绝望,也是从真真正正喜欢一个人开始的吧。以往都快乐的像个孩子。什么也不需要说,从眼角眉梢清莹的拒意,女主人公肯定是看得到的。
那个水晶球,闪闪发亮,要是摔碎了它,那还是供着吧,比较好。
年轻时有真爱,有胆怯,一见倾心,再而衰,三而竭。任何事关价值判断,都是需要多元化的。关于这篇文章,每个人都只懂得自己的爱情,而不懂别人的爱情,所以都不能对别人说三到四。
只是只要足够偏执,都会足够动人,只是日子,还是要过的。
只是那上帝之爱,那么狂热而忠贞,他也只是凡夫俗子啊。除了上帝,谁都是不配的。
但,那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和谁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