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上的乞讨者 by0319 Emily (寒假中的一点小感悟)

想象一下

——假设你此刻正在路口转角处等着红绿灯,身边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她手中抱着一个小女孩,在路口坐着,面无表情,她身边还有一个老人手握麦克风,用沧桑的声音唱着歌儿。他们身边竖着一张红色的海报,地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些纸张,最旁边有一个碗,还有一张二维码。

你大概可以想象出来吧,他们在乞讨。

那张海报上说,小女孩的了癌症,地上地是一大堆医院的证明书,还有照片。

那么,你会相信吗?

可能不会吧。

因为你可能会想,这是骗子吧?谁来乞讨还带个麦克风和音响啊?他们连微信扫码支付都知道,怎么会不知道网络上地筹款平台呢?假的吧?

但……万一……是真的呢?

如果她真的得了癌症呢?如果那个小女孩的父母不在了呢?如果他们真的是迫不得已要上街乞讨呢?

你真的要这样冷漠地走过去吗?当作什么都没看见一样?

今天和舍友两个人去吃饭,等红绿灯,看到了这样的行讨的场景。

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是草草看了看,就走了。

后来返程时又经过了他们,我们决定微信付款各给10元。

可能我们都经历了怀疑,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会不会被骗。所以在一开始看到的时候什么都没做。

后来,我们都为了这可能有的“万一”,选择帮助他们。哪怕并不能真的帮到什么,但是,我们只是想着,如果是真的,如果他们没有骗我们,我们这些小钱会不会让他们觉得一点点的温暖,会不会让他们对这个社会还抱有一点希望,不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呢?

就在我们付款完之后,一位大叔坐着共享单车过来和我们说话。

他告诉我们,他刚才看到我们给钱了,从前他见过好几个骗子在这里行骗,我们大概是被骗了。

“……”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真的吗?我们被骗了……?

“唉,其实现在的医疗挺发达,他们所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会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筹款的,完全不需要他们自己出来乞讨。”大叔接着说。

我们一脸懵,说得好像很有道理吼……不自觉地点点头。

“你们是学生,所以很容易被骗。总之,留个心眼吧,别轻易相信别人。”大叔说完,绿灯亮了,他骑着车子走了。

原地,留下我们俩,呆呆的。

最终,我们也没能确定他们到底是不是骗子,但是我隐约感到,以后在路上遇到乞讨者,我大概不会再停留了。

这并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而是有关这个社会中信任的故事。

当一个人满心赤诚去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时,却发现自己被骗的时候,却被旁观者告诉说“别傻了”的时候,或者被那个被帮助者反过来伤害的时候,那他真的没有勇气,去帮助别人了。

就好像当“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大篇幅报道时,人们便不敢去扶起那摔在地上的老人了。因为,他是骗子吧?

人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利益被损害。

人们也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那,这个社会是不是缺了些什么呢?

你认为缺了什么?

也许是人民的素质,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又或者是一份勇气,一份就算可能被骗也要帮的“傻气”。

而在我看来,缺的是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起着惩戒行骗者的作用,更应该起着保护见义勇为者的作用,而且还应该通过法律来保障贫困者的权益。

如果小抢小骗能够很容易躲过司法审查,可以躲避行政处罚,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小骗一番,何乐而不为?小小触犯一下法规,又有何不可?

如果法律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什么行为会违反哪条规定,如果将审判模糊化,那就会让违法犯罪分子有漏洞可钻。如果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条文可依,那将很难进行公正的判处。

所以,虽然我国的对待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已建立起来,但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取缔非法行为。毕竟人的天性即如此,需要规则来制约。

法律所管控的对象不仅仅是犯罪分子,助人者也应该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倘若在帮助他人之前,总是需要再三犹豫,可能会错过帮助的最好时机。但,倘若有一部法律规定,你在帮助他人时如果对受助者造成了伤害,可不承担民事责任,你还会犹豫吗?假若你担心自己会不会被骗,但是你知道你能够通过法律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你还会那么担心吗?

……

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在社会的其他方面尚需要下细功夫,比如在法律与司法方面尚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如果法律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就会少些人受伤害。

如果法律能走在前面,那么就会少很多去伤害别人的人,社会才会有信任与勇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