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传播定位——不忘初心,方得观众

“内容为王”这个口号,在我两年前开始做内容的时候就快被提烂了,一般全民追逐的东西都有泡沫,而内容经济却并非一个转瞬而过的风口。时至今日,那些在大浪淘沙下活下来的内容依然在熠熠闪光,少量内容开始占据受众大量的时间。在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看什么。在人人争当自媒体的当下,读者开始选择性的阅读。

如果你的写作只是为了愉悦内心,抑或是记录思考,那可以想写什么写什么。如果想要借此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可能在写之前就要搞懂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你的定位是什么、面向的是怎样的读者、他们会在哪里看到你的内容。

我身边有很多自由派写作者(比如我),文无定法,工作、生活、家庭、娱乐什么都写,尽管一直坚持写作,却因为受众面太散,即便偶尔会写出几篇广受欢迎的佳作,也无法锁住读者,进而难以形成长久的绑定关系。作为目前尚不能自带流量的草根阶级,一个人就是一个队伍,在带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点出击一定是难成大事的,只有单点击破才有一丝被受众看到的机会。说白了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这里可以参考一下IT类内容巨头——InfoQ的传播矩阵。在“InfoQ”这个广为人知的大号下,其实还分布着聊聊架构、区块链前哨、AI前线、前端之巅、高效运维开发等垂直号,这其中分别聚集了对各个细分技术感兴趣的差异化人群,总关注人数未必比InfoQ这个大而全的账号要少。当一个对前端感兴趣的人关注了“前端之巅”,其粘性必然是很高的。

如何确定自己的内容定位呢?建议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自己擅长的领域取一个交集,如果这是一个问题域那就更好了。“兴趣”能让你坚持下去,保持较高频率的输出,内容传播不兴十年磨一剑,开始动了就要持续的动下去,让写作、输出真正成为一个习惯,借此打造持久的影响力。在这里想引用吴晓波的一句话,“不是我写的厉害。而是1968年出生的人,还每年写上100篇专栏的就我一个了。其它人都不写了,去做企业了,而我还在写而已。”也是因为这样,他才经得住内容领域的一次次大浪淘金。而“擅长”决定着内容的价值,即便在一个狭窄的细分领域,也有无数人在输出内容,而大多数人都聚集在少数的头部账号中。最后,为什么说要找一个问题域呢,是因为我发现大部分读者对于“有用(或者看起来有用)”特别关注,如果内容刚好能解决这撮人的痛点,那就妥妥的黏住了,甩都甩不开。就像我两年如一日的关注了一个运营账号,尽管他已经很久不更新了…

当然,精准不代表狭窄。在一个领域,仍然会有不同层次的纵深内容,从浅到深、由点及面、能够旁征博引的把一类事情给讲清楚,那就基本跑赢了大盘。况且还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一个内容可以由文章、视频、音频、漫画等不同形式展示,又可以有UCG(用户内容)、PCG(专业内容)等不同来源,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定位清晰的基础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此时此刻 生活的杂质 被黑夜拥着睡着了 我得以解脱 像一个婴儿 睁着纯净的眼睛 望极之处 都是美丽 午夜如此安静 ...
    南方潇潇阅读 1,371评论 0 1
  • 去岁端午游虞山 又是一年端午节!应马哥之邀,端午节一聚。马哥一家驱车从无锡家中出发,我自碧溪启程,10点半左右于常...
    浮东流阅读 1,618评论 0 1
  • 6月10日常州面基时,同桌简单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陈中的《复盘》,另一本是邱昭良的《复盘+》,前者的核心思想是指对...
    小怪兽的自我修炼阅读 3,060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