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注析》桑中——桑树下的情歌

进度条48 -160

我要把每首诗读成一个故事。

这是这是鄘风第四篇,全诗共三章。《诗经》的诗篇都是无题诗,后世整理为其加上的题目,一般取第一句的两字或几字为题,不知为何这首诗是从第一章第三句取两字”桑中“ 即桑林中,为什么首诗不叫”采唐“呢,前面有诗《采蘩》,《采蘋》,按这种规则叫采唐似首很合乎逻辑。为何独取”桑“?一种可能是”桑“字更合乎诗义。

好奇心驱使,查了查这个“桑“字”,结果也蛮有趣。原来”桑林“是上古蛮荒时期特有的人类文化仪式——”桑野之合“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这种观念影响人们的性行为,许多男女实行野外交合,多在春夏之时。这成为当时的一种固定仪式,由官方组织。

《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

官方礼制规定尚未婚配或生育的民间男女在仲春之月必须按照习俗进行幽会,否则还可能受到惩罚。这种合乎礼制的野合,春秋时代十分盛行。

有出土的的桑林野合图为证


用现代眼光这幅图尺度可是够大,四个人物,猴子,树上的挂着几件脱掉的衣服。

为什么上古代会有这种野合风气呢?是人类对生殖繁衍的强烈需求,由于战乱,人口减少。政府为增加人口才有此野合之风气。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桑林渐渐成为古代男女的爱情场所。大概其一是因为历史风俗的遗留;二做为耕民族,桑林是女子的主要的劳动场所,桑树又被称为太阳树,神树,因为后世常有爱情故事发生在桑树下,就象今天的这首诗描写的。

当然儒家的卫道士们视桑树下的爱情为靡靡之音“桑间濮上,亡国之音”。所以不论是《毛序》,还是朱熹都把把这首诗解讽“淫乱之事,窍妻之事”。实际上本就是一首男欢女爱的爱情诗。

国风·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的主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个男子,抒写他和情人幽会的诗。

争议:

1.《毛序》:“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按《毛序》解是讽刺贵族男女互相偷情的诗。


2. 崔述《读风偶议》说:《桑中》一篇但有叹美之意,绝无讽刺之言。如若此诗有讽意,那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岂不都成了讽淫乱的诗了吗!说到底都是爱情诗罢了。


3.闻一多说:思会诗也。道出了诗的主旨


全诗轻快活泼,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炽烈爱情,并无讽刺之意,更谈不上是贵族男女淫乱后的无耻自白。

写作技法

1.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长,但每章只换了三个字,用重章叠韵的手法加强感情。

2.三章重复:”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一句描写整个约会的过程——从等待、见面,到分别。

注释

爰:于何,在哪里。

唐:植物名。即女萝,蒙,俗称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另说唐通棠,句沙棠,亦通

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

云:句首语助词。

谁之思:思念的是谁。

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弋、庸,皆贵族姓。

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

要(yāo):邀约。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

淇: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弋(yì):姓。

沫北:即邶地旧址

葑(fēng):芜菁,即蔓菁菜。

沫东:古鄘地

庸:姓。

这首诗中有两个字,“沫” 和”沬“这两字并不同。但从解释上看应该是想同的意思,都是卫都朝歌,商代的牧野。什么用了两个不同的字,这一点我没有查清楚。存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